并非寒冬,本该绿草茵茵的的球场却出现了大片的斑秃,满眼尽是黄色,绿色几乎不见踪影,大坑旁配小坑,深坑旁有浅坑,不仔细看还以为来到农家的自留地。
是谁毁了上海体育场?原来是之前举办的亚洲巅峰音乐节造的孽。上万热情歌迷在球场上蹦跳,加上庞大演出舞台的折腾,可怜的草皮在经受一夜狂欢之后,成了不折不扣的菜地。赛前,申花外援很不解地问记者:“这难道是跑马场吗?”
无独有偶,上海足坛的另一张名片虹口足球场也遭受了同样的灭顶之灾。一场苏打绿的演唱会后,好端端的球场大变样,申花门将王大雷心疼地在微博里吐槽:“唱歌唱出个菜地来,算是服了。”
“上万球迷应犹在,只是绿茵改。”两座上海最具代表性的球场,全都严重被毁,实在令人扼腕痛心。追问一句,上海体育场的基本功能应该是什么?是不是该改名叫“上海演艺场”?
俗话说,“文体不分家”,这道出了娱乐与体育的亲密关系。但凡事有利有弊,两者间的结合却带给球场难以磨灭的伤痕,“文体分家”看来是更好的选择。
音乐节一定要在球场才有人气?答案是否定的。“富士摇滚音乐节”是日本最大规模的户外音乐活动,每次都有超过200组国内外的音乐人参与。但注重环保的日本人不会把摇滚音乐节办在绿茵场,而是在富士山脚下“就地取材”,不但给景点添了人气,也给音乐节增加了名气。而且富士摇滚音乐节治安良好,观众们自制力高,在全球享有盛名。
足球场的社会化运营的确可以增加收入,但以伤害球场为代价,实在是得不偿失。
实习生 沈佳灵 本报记者 关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