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59年《广岛之恋》的剧照。男人双手捧着女人的脸,爱情在彼此之间涌动,年轻而美好。
这是2012年《爱》的海报。如出一辙的构图,如出一辙的深情,尽管其间流淌了半个世纪的岁月,尽管半个世纪的岁月在女人的脸和男人的手上留下了斑斑的痕迹。
埃玛纽·丽娃的这两张脸,不禁令人想到《广岛之恋》原作者杜拉斯的名句:“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从极端生存环境下的激情,到漫长沉重岁月后的深情,在干瘪褶皱的容颜之下,诉说的是真正令人称羡的爱情。
最近,《转山》的导演杜家毅批评现状时说,“最近我看到影院里放的都是爱情片,除了爱情,难道我们就没有别的生活了吗?”其实,爱情也有很多种。《爱》所描绘的,就是在经历了残酷的岁月磨砺之后的一份沉甸甸的爱情。它与衰老、死亡直接相关,与生活是血和肉的关系。故事或许过于残酷,然而所选择的主题,所探讨的话题,在老龄化现实日趋严重的当下,确是更加令人深思。
可惜,在我们的电影世界里,“备受摧残的面容”似乎并不受欢迎。北京晚报曾刊登过文章《电影不能丢了老年观众》,指出“中国电影走到今天,遗憾的是130亿的票房市场里还没有真正关注到老年人的生活形态”。确实,电影市场瞄准的消费群体里,老年人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是,老年人真的不需要电影吗?上海多家影院推出的老年专场电影,就一直十分红火,平均上座率都在七八成。
而就电影本身来说,中老年题材的电影同样少之又少。从几年前《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到去年的《飞越老人院》,这一类型的影片几乎无一例外叫好不叫座,惨遭票房滑铁卢。票房压倒一切,连很多年轻题材的文艺片,都拿不到排片量,何况是这些讲老年生活的电影呢?
当然,从投资起点到播放终端,有太多的制约,绝非那么容易解决。只希望,未来的某天,当我们都老了时,可以欣然发现,镜子里这张苍老的面容,也曾在银幕上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