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0月0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20年,生长的力量……
叶 蓉
  叶 蓉

  1993年,刚从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毕业的我,进入到同年成立的东方电视台,适逢中国大陆第一档直播的财经栏目《东视财经》推出,我这个银行门都没进过几回的“正宗”外行,刻苦地从金融知识ABC学起,努力摸索出财经节目的播报样式与风格,和栏目组同仁们一起,使《东视财经》成为当时上海经济界人士和知识型市民的收视热点。而随着国内第一档长达1小时,内容涵盖国内外要闻、社会、经济、体育的《东视新闻60分》的推出,我走上了综合新闻主播的岗位。主播的工作不仅仅是照本宣科的朗读,需要严谨与准确,更需要一种专注于新闻事件本身的角度,与观众分享或新奇或伤感,又或者令人鼓舞的“共同”的感受。当时正值上海3年大变样,“东方明珠塔尖天线安装”、“地铁1号线通车”、“浦东5路1桥通车”……新闻的现场,留下了我和同伴们的汗水与足迹。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电视台为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独辟蹊径开设大型直播报道《回归时刻 你我共度》。6月30日晚,我完成当天的《东视新闻》播报工作,即赶赴吴淞军港码头、辗转人民广场、前往南京路步行街,最后直奔外滩,在欢庆的人群中,连续四次向演播室发回直播报道。当我回到新闻中心,已经是凌晨2点多。而七月一日的早晨6点半,我又必须端坐在演播室,直播驻港部队进入香港。如果睡上一会儿,晚睡早起的脸容易水肿,怎么办?干脆不睡了,呵呵,那会儿年轻,第二天,同事们真没看出来我一宿没睡。

  1998年10月1日,上海卫视(今东方卫视)开播。我告别了拥有固定观众群的工作岗位,加盟全新开播的上海卫视。当我开口说出“这里是上海卫视新闻,欢迎收看”,我心里清楚地知道,这是上海这座城市和它1400万市民面向全国观众说出的声音。我问自己,该怎样做才能对得起这份厚重的期待?在一遍遍的试版中,我反复琢磨上海卫视的新闻播报形象,调整自己的播报风格。语音由先前的平和亲切,趋向于果断和明快……我想展现的是上海这座城市融时代感、专业性和事业心为一体的职业女性的特质。在一番思索之后,我还特地剪去了保持了十多年的长发。

  直到现在,每当面对镜头,我都会有一种神圣感。很多朋友私下开玩笑地说我,播出时“身板挺直”“有点气宇轩昂”。我也半开玩笑地回答:“因为,直播时我所有的热情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工作这件事儿上,力争能够代表全国观众心目中的海派形象。”这一岗位,我一呆已是15年……

  2000年,我接下了上海首档财经类谈话节目《财富人生》的重任,整整9年,400多期访谈,让我有接触到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杰出企业家的机会,把他们身上卓越的思想与远见,传递给经济快速发展下急需知识、观念更新的人们。大量的前期功课与阅读,再加上每周5天的新闻直播,让我体能吃紧,但观众的热烈反响与回应,让我感到辛勤付出的价值,更有观众在我新书签售时赶来说一声:“叶蓉,坚持!”

  20年,我的电视生涯就像一棵树,当我身在其中,感受着它的枝繁叶茂,充实而丰盈;远远望去,它却很渺小,因为它植根于整个社会的广袤土壤,它的背景是整个时代的宏阔进程。

  十日谈

  新闻的力量

  那是一些采访留下的新闻缘份,明请看本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体育新闻
   第A09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1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2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A14版: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A16版:广告
一代儒医陈道隆
我也梦红楼
云水山房散诗
书心文胆及诗情
闹中取静静在心
20年,生长的力量……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A1020年,生长的力量…… 2013-10-06 2 2013年10月0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