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在家看到2004年新民晚报记者采访我学车买车的报道,当时的复印件已有些模糊,但往事历历在目……
1 梦起少年开吉普
早在1946年,那时我还是11岁的孩子,常跟随兄长到亨利路(现新乐路)他同学家玩。同学家别墅里停放着一辆军用小吉普车。他父亲是国民党军队高官,平时是坐高级轿车的,轿车不在,就一定是出去了。这时,我们就会偷偷把这辆小吉普轻手轻脚推出大门,到马路上开着玩。
当时经常见到中国宪兵、美国宪兵和军事警察共坐一车联合巡逻,坐的就是这种敞篷小吉普,威风凛凛。这种车车型短小,像个没盖的方盒子玩具汽车,非常容易开。前挡风玻璃可以向前放倒,平时不装顶篷完全敞开,视野一览无余。前座间距很小,对我们小尺寸的孩子来说,倒是刚好合适。哥哥的同学是央求家里的司机教的,他又教会了我哥哥。我坐在车后看着他们开,很是羡慕。后来,哥哥的同学对我说:“怎么样,你也来试试吧?”
我兴高采烈地坐上了驾驶位。他坐在副驾驶位,教我怎么踩离合、油门、换挡。便当得很嘛!我一学就会,唯一不方便是我毕竟还小,脚得伸直了才能够着离合器,要踩下去时,一用力,屁股就离开座位了。
那时上海原法租界西端“上只角”高档住宅区路上汽车、三轮车、行人本来就很少,附近一带根本还没有公交汽车,就是在善钟路(今常熟路)上也只有供有轨电车到海格路(今华山路)路口终点调头的单条断头铁轨。这个区域空空荡荡,对初学者是很理想的。我们熟练后有时也开到路面比较开阔的福煦路(今延安中路)、大西路(今延安西路)去玩。那里路上开的车也很少,更多的是停在路两旁、一眼看不到头的大批十轮大卡车甚至水陆两用车。这些都是美国大兵战后匆忙回国留下的。
小吉普开起来非常轻巧灵活,完全没有现在轿车那种“铁包肉”的隔阂感觉。这一段难忘的体验,也让我从此对汽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吉普车H型的手排R、1、N、2、3挡位,行驶在路上的感觉,至今我还记得很清楚呢。
2 梦圆古稀学车时
然而我们这一代人历经多变世事,在当年环境下,想买辆自行车都困难,想买自备车(现在叫私家车),简直就是做白日梦……
不知不觉,时代进步了,经济发展了,自备、自驾,早已成为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一部分。条件好了,可惜年纪大了,我早已过了驾照规定的60岁年龄上限,这个开车梦只好无限期搁浅。
世事难料,2003年9月,我听说公安部放宽了驾车年龄限制,考驾照上限从60岁放宽到70岁,准许驾驶上限到75岁。我一算,正好可以轧进末班车,而且至少还可开5年!高兴之余,赶紧到驾校报名。
报名之后,首先要体检。我是怀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来到体检站的。当时体检项目要求很严格,很多体检设备是进口的。记得有一种测动态视力的仪器,测试目镜中何时才能看清不断变近的目标,还有类似游戏机的仪器。毕竟上了年纪,反应有点慢了,这些测试结果都不理想,我的心也不断往下沉……还好,我的视力表现很不错,有1.2,其他相关的能力,比如听力、握力及全身活动能力都还不错。特别记得还有一项测试有关两车交会判断能力的仪器,我在此项中表现还很不错。最后综合结论——通过!
太好了!要是在这第一关就出局,那我的开车梦可就做不下去啦。
骑了五十多年自行车,又开了八年内燃助动车,对道路的感觉和交通法规不陌生。何况我更有当年开小吉普时的宝贵经验,换挡、油门离合器配合、把握方向,时隔多年那种感觉仍然印在脑子里,所以学起车来也颇有种“心里有底、手中不慌”的自信。经过三九寒冬苦练,翌年2月,我顺利拿到C照。
4月初我买了一辆淡金黄色自动挡丰田花冠车。这款车非常紧俏,装有当时还很少见的原配GPS卫星导航仪。我高高兴兴地坐上车,一试,哈,自动挡可方便了!操控简单,再也不必像“猢狲出把戏”般不断用手变挡,两只脚来回在三个踏板上跳舞,更不需要什么油门离合器配合,搞得手忙脚乱。老年人享受到了高科技成果,就此正式圆了开车梦。
3 开车开到报纸上
没想到的是,我这个年近七十的老司机,一开还开到了报纸上。
那是2004年10月,新民晚报记者要采写一组老年人开车的稿件,联系到了我们小区的一位老人。采访时,他们听说小区内还有位69岁老翁领驾驶证并购买了私家车,引起了莫大兴趣。于是他们通过小区保安询问我,是否愿意接受采访?我当然是非常乐意。
记者们走进我家客厅,我热情地与他们握手欢迎,给他们倒了水,又请他们坐下。他们看到我精神的样子,连说:“看不出来,你已经奔七十了!”我哈哈一笑说:“不过一口牙都是假牙喽!”
开始采访时,记者首先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想到学车领驾证?”说起来,虽然我做了多年开车梦,但最终圆梦的催化剂,还得归功于我的老伴,正如后来的采访报道中所述,“老伴叫我学车买车,主要是为了逼我锻炼身体”。“逼”这个关键字是记者根据采访情景的提炼,因为当时医院已发现我脑萎缩,脑功能在衰退,老伴很担心我不肯下楼活动,可能要加快发展成老年痴呆,所以想用学车开车的办法逼我锻炼。有了她的推动,我去学车、买车,就更有底气了。
交谈非常愉悦,最后我们一起下楼看车。记者要我坐进我的丰田车里,摆个POSE拍照片。我有点紧张,坐进车里,不知道该怎么摆。记者叫我放轻松,他绕着车打量了会,最后让我坐在驾驶位,半开车门,回头张望。咔嚓咔嚓几声,他朝我比着手势说行了!
不久,采访我的文章和照片就一块儿在晚报的“万象”版面刊出了。远在美国的同学在晚报海外版上看到了,特地打电话过来说:“你上报纸啦,成名人啦!”
4 动员老伴齐开车
有时在路旁临时停车办点事,要提心吊胆看交警是否来贴罚单,弄不好还要去缴罚款,劳民伤财,此时不免想到,要是有人帮忙把车开走,兜个圈子再回来接我,多好?
首先想到的当然是秤不离砣的老伴。妻子当年叫我学车买车时,是以逼我锻炼身体为由,现在正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何况有我这个老公一对一精心指导和辅导,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老年人安全驾驶经验,还有什么可担心害怕的?
老年妇女一般都胆小怕事不愿学车,老伴也不例外,为此我可磨破了嘴皮子。好不容易动员成功,老伴同意赶在70岁前也去学开车。有我在一旁当“教练”,老伴进步很快,考证前还在小区空处用自家车开过小灶加练。不过她从驾校也沾了点不良习惯,如在不非常必要时鸣号、快速闯路口……这可能是从技术高超又看不惯学员慢吞吞的教练处传染来的。我不是正宗师傅,讲话没有加权系数,所以妻不太听得进去,还嫌我唠叨。这个当初死活不肯学开车的老大姐,轮到自己当上了驾驶员,就神气了!
老伴会开车以后,我们的生活就更方便了。在路边临时停车,有交警来驱赶时,老伴会打招呼,否则马上开走,兜个圈子再回来接人。我有病不能开车,或做无痛肠镜检查麻醉后不可开车,老伴可以接送。开长途去苏州等地自驾游,老夫妻俩交替开车,交替人工导航,不仅不感到累,还觉得其乐融融……
如今,距2004年新民晚报采访报道,弹指间九年过去了。事实证明老人开车优点很多:身体有效得到锻炼、头脑反应速度大大提高。自己开车后,不仅给子女们减轻了不少接送的负担,而且有时候还能帮上一手。现在新规已不再设年龄限,也就是说只要健康情况许可,体检能通过,就可以一直开下去。这真是与国际接轨的好消息!我这个奔八的高龄老人开车九年,没发生过一次双车事故,现在,我又有了另一个梦想:但愿能平安驾驶到99岁!当然,这还需要有一个和国际接轨的行车环境。期盼有一天,“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停车”这些陋习能消除,老年人也能更放心地驾车,实现开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