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领背后
担心被打击报复
自从2009年北京市开通12350电话,焦宁就在市安全生产举报投诉中心工作,工作内容之一是通知举报人来领奖金。她听到过各种各样的拒领奖金的理由:“200元奖金?我不要了,就当给国家做贡献了。”或者:“你们帮我捐给公益组织吧!”或者:“200元还不够我去一趟的油钱呢。”
但是焦宁知道,这些拒领的背后,多多少少有一些担心被打击报复的心理因素。因为有的举报人虽然接到通知时声称弃奖,但过段时间还是来领奖金了,但他们会给自己做足“保护措施”。有的带一群亲戚朋友“组团”前来领奖;有的拒绝上楼领奖,让焦宁把奖金送到楼外的隐秘地点;有的一个人上楼领奖金,一群人在楼外放风……一次,城区某居委会成功举报一处安全隐患后,焦宁通知居委会来领奖金,结果来了八位六七十岁的老爷子,其中一人上楼领奖,其余七人在楼外各处观察“有无可疑人员在跟踪”。
两项措施
隐去举报人信息
北京市安监局开始从技术和制度上改变这种局面。首先是把举报处理单电子化——原来的纸质处理单上不仅有举报内容,还有举报人的姓名和联系电话,举报事项被转至相关区县乃至消防、建委等其他部门进行处置的过程中,这张单子也随之在各个部门之间“旅行”,举报人的信息就容易在此过程中泄密。纸质处理单改为“电子工单”后,在转发、处理过程中只显示举报内容,有关举报人的信息都被隐匿,只有市安全生产举报投诉中心负责接受举报、发放奖金的两个科室有权限看到举报人的姓名和电话,保密程度大为提高。
此外,举报奖金改为每季度发放一次,发放时间为12天,尽量避免举报人领奖时互相见面;领取奖金有独立的场所,举报大户如果提出申请,还可以单独预约领奖时间,以保护他们的隐私。
这些方法相继推出两年来,明显增强了举报人的信心。2011年,北京市有375起举报案件的举报人弃领奖金,弃领率为66%,去年弃领率降至27%,今年前7个月进一步降到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