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一套热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本周五晚将迎来总决赛,15位顶尖级选手将展开“识字写词”巅峰对决,虽然谁能最终夺取首届年度“汉字听写全国冠军”引人注目,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档节目掀起了一轮全民关注汉字书写的热潮,它让人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音韵结构”之美……
“提笔忘字”成通病
由于电脑键盘敲字和办公无纸化的普及,许多人由动笔变成了敲键,“提笔忘字”现象日趋严重成了通病。因此,许多观众边看这档别出心裁的央视节目边拿着纸笔进行“自检”,与荧屏上的学生们相比自叹不如,深感内疚,怎么有那么多的汉字都不会写?节目现场的观众席前特设了成人体验团,他们与学生选手同时参与听写测试,蜥蜴、妖孽、荠菜、摩羯座、觊觎、三聚氰胺、撂挑子……这些名词虽然熟悉,却想不起来应该怎么写。
由于这一节目唤醒了深藏在炎黄子孙心中而在键盘时代淡忘了的汉字情结,因而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节目收视率不断攀升,并飙升至同时段的4倍,微博话题登顶热门榜,点击突破18万,百度搜索高达42万,可见已在观众中掀起了一个听写汉字的热潮。
出题“太难”引质疑
但随着节目不断推进,听写汉字也越来越难,有观众觉得听写的字有的“太偏”、“太难”,远远超出了中学生的知识范围,有的生僻字恐怕这辈子都不会再写,有脱离实际之嫌。还有网友为此吐槽:“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真是虐心啊!各种没听过,或者听过不会写的汉字!”据悉,导演组出题“太偏”、“太难”不是为了为难观众,而是原先准备在竞赛高潮中使用的八级难度词汇,在首轮复赛一半赛程时就被这些记忆惊人的孩子耗光了,不少孩子为了成绩,硬把厚达1700多页的《现代汉语词典》“啃”了好几遍,专挑那些“繁、难、偏”的字死记硬背。由此,节目为了推进比赛被迫提高汉字难度。
但这一现象也让一些观众产生质疑,孩子们花大力气学习生僻字有意义吗?这种短时间内突击“备战”、只顾比赛成绩不顾实际运用是否值得推广?有专家建议,题库组应把握好选择汉字的度,应避免一味求难、求偏、求僻,否则会对汉字文化的传扬不利。
唤起观众更重要
与众多娱乐选秀相比,这是一档没有大牌明星,只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没有声嘶力竭地歌唱,只有安安静静地书写的原创节目,为充斥着娱乐和相亲的荧屏送来了一缕清风,值得人们称赞和喝彩。
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仅仅是一档央视的荧屏比赛,更肩负着践行传承中华文化的社会责任。节目的意义与其让观众对能正确写出这些生僻字的小选手们感到敬佩,不如让他们自己融入其中,使之更有参与感、互动感。据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首播后6小时,其微博话题登顶至电视节目排名第一位,70%的成人未能在听写测试中正确写出“癞蛤蟆”三个字,随着节目播出,邋遢、龋齿、僭越、醍醐灌顶……这些词语更让不少观众自嘲“我觉得我就是个文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提高汉字的难度,选题过偏、过难,让所有人都写错,让参赛学生去“钻牛角尖”,这无疑会疏远观众。让选手在荧屏上比拼默写冷僻字,不如让他们去比拼如何理解汉字的魅力和正确运用汉字的能力,这会让观众更感受到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这种唤起广大观众对汉字情怀的文化价值,远大于显示学生对汉字“超强记忆”的比赛价值。 首席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