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为常见的肿瘤,其中70%-80%是浅表性移行细胞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首选治疗方法。但术后复发率较高。膀胱内灌注化疗是目前最常用的预防膀胱癌术后肿瘤复发的措施,目的是发挥抗癌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杀灭膀胱内残留的肿瘤细胞、微小的病灶,减少膀胱肿瘤的复发。理想的灌注药物应该对肿瘤细胞敏感性高、能迅速在局部达到有效治疗药物浓度、全身吸收少、副作用小。目前,临床上进行膀胱灌注的化疗药物有两类:第一类为化学药物,如阿霉素、丝裂霉素类药物等,使得肿瘤细胞不能增殖而死亡;第二类生物制剂,如卡介苗、白细胞介素-II、干扰素等,主要作用机理是调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功能,杀死肿瘤细胞。
误诊为尿路感染
吡柔比星属于阿霉素类,疗效明显,相对副作用较小。因此,吡柔比星等广泛应用于膀胱癌术后的灌注冲洗。但在该药物的使用过程中,患者有可能出现尿频、尿急甚至尿痛,对于这种情况,某些情况下会误诊为尿路感染,常见的原因有:
1.灌注药物膀胱保留时间过长。不同药物在膀胱内保留时间的要求不同。一般的阿霉素类药物,如吡柔比星、表柔比星等在膀胱内保留的时间为30分钟左右,不能超过45分钟,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化学性膀胱炎,会出现明显的尿痛、尿急等膀胱刺激症状。有的患者以为药物在膀胱内保留的时间越长越好,甚至达到两个小时,其实往往会影响治疗效果或引起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2.导尿管内的药物残留对尿道黏膜的损伤。
这两种情况均无需抗生素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予以休养即可缓解相关症状。
也可能发生炎症
1.膀胱灌注治疗过程中,有些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较差或者其他因素,确实继发了下尿路炎症。表现为尿急、尿痛或尿频。对于这些患者,确定尿路感染后,应该暂停膀胱灌注,使用抗生素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待感染治愈后再进行膀胱灌注。
2.虽然灌注治疗将药物集中在膀胱,但如果灌注药物逆行进入男性前列腺,会引起前列腺炎,表现为一系列前列腺炎的临床症状,出现会阴区域不适等。这时就需要配合进行一些物理治疗,如热水坐浴等,同时要避免饮酒和进食辛辣食物。
应对全身不良反应
吡柔比星等阿霉素类药物的使用还会引起正常细胞的损伤,出现全身不良反应。有些患者可出现轻微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这时可以进食些易消化、高营养、高维生素的食物及新鲜的蔬菜、水果,并多饮水,戒除烟酒,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还可以选用一些中药进行调理,缓解化疗的毒副作用。
膀胱灌注治疗已经成为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常规手段,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但是手术后的辅助治疗,也常用于治疗或防止复发。除了严格按照医生建议的程序进行治疗之外,在随访期间注意一些细节,有利于最大限度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争取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为交通大学附属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每周二下午、周五上午在海宁路100号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