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北京马拉松3万参赛名额只用13个半小时便已“满员”,这一速度创造国内马拉松赛事报名新纪录;无独有偶,2013上海国际马拉松全程和半程组报名也只用两天时间就全部报满,远超往届报名速度。“马拉风”、“马拉疯”,这年头,国内马拉松赛热势不可挡,让赛事组织者感叹:“如今的马拉松运动在国内真的太火了!”
补充生力军
马拉松为何这么火?要从跑步运动说起。“三对三篮球要6个人才行;你打乒乓至少也得两个人。跑步则不同,一个人,一双鞋就足够了。”大华长跑队蒋守刚说,跑步是最简单、便捷的运动,随时随地都可以上路。
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久坐办公室,工作压力大,身体发福,健康响起警报。蒋守刚所在的大华长跑队里,前些年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几乎没有年轻人。这两年队员构成有新变化。“年轻人开始意识到健康的重要。去年,我们队伍就来了20来位年轻人,今年又吸纳了20位。他们逐渐成为我们长跑队的主力军。”大家每天在一起跑步,说说笑笑,少了烦恼。
在很多初跑者眼里,马拉松像攀登喜马拉雅山一样,富有挑战性。这项运动也因此更具魅力,深受各个年龄层长跑爱好者喜爱。“年轻人喜欢挑战自我,今年跑半程,明年就想跑全程。常年参加长跑运动的爱好者,今年跑上海、北京两个马拉松,明年还想到厦门、大连、西藏试试身手。我们长跑队的老队长杨洋水已经71岁。今年,他一口气参加了5个马拉松赛。”当然,蒋守刚也提醒,从事马拉松运动要量力而行。爱好者如果跑全程,至少要连续8个月坚持训练,不能一时兴起,否则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
拥抱金标赛
参与即是胜利,完赛就很光荣。和马拉松运动员争金夺银不同,绝大多数参赛者更在意参赛过程。上海长跑爱好者黄德,身高1.7米,体重75公斤,是位电工师傅。一眼看过去,很难把他和“马拉松运动员”这个词联系在一起。2010年是马拉松诞生2500周年,他到希腊见证了马拉松史上的这段历史时刻。黄德不仅顺利地完成全程马拉松赛,还得到了组委会赠送的奖牌。回到上海,他在朋友圈里成了名人。
如今,国人腰包鼓了,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能力到国外去参加马拉松赛,如果能在国内参加一定级别的马拉松,一样让人兴奋。一个好消息是,上海国际马拉松今年升级为国际田联路跑金标赛事,这也意味着国际田联肯定“上马”是世界最优秀的马拉松赛事之一。
上海市体育局竞赛中心主任张明介绍,要拿到马拉松赛的这个“金字招牌”并非易事,主办方必须在赛事组织、赛道合理性、赛事安全、医疗标准、参赛的顶级选手数量、媒体宣传和电视转播覆盖率等诸多方面达到一定标准。“金标赛不能‘世袭’,国际田联根据各地马拉松组委会的申请,每年评定一次。现在,国内的上海国际马拉松、北京国际马拉松、厦门国际马拉松都是金标马拉松赛。‘我跑过上马。’马拉松爱好者能参与其中,享受快乐的同时,也得到一种荣誉,这也是马拉松运动越来越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奔在文化路
跑马拉松,领略城市风光,也是长跑爱好者爱上马拉松的理由之一。
今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起点设在外滩陈毅广场,终点是上海体育场。“外滩反映上海历史文化的厚重,对岸的陆家嘴则是改革开放的缩影。赛道途经南京路、淮海路,体现上海积淀,徐汇滨江在世博会后经过改造,环境优美,道路平整,融入城市新生活元素。终点上海体育场则是上海体育文化的坐标。”张明高兴地告诉记者,去年来参加上海国际马拉松的选手包括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此外还有76个国家和地区的长跑爱好者也一同参赛。“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长跑爱好者来到上海参加马拉松。”
蒋守刚参加过相当数量的马拉松赛,每到一地都留下美好的回忆。“在西藏看日出,到祖国宝岛台湾受到组委会热情的接待,参加营口马拉松赛,我们又转道去了朝鲜,参观志愿军指挥部,到烈士陵园献了花圈……”对于马拉松爱好者来说,每一次马拉松都是一次美妙的旅行,一次领略当地风土人情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