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视舆情
网络“形象包装”是种普遍现象
何小手
  何小手

  夏俊峰被执行死刑后,网上对此案的讨论仍未停息,其子的一系列画作曾感动了不少网友,近来有网友指出,这些画作涉嫌抄袭。尽管原作者对此表示谅解,但夏俊峰一家难免再次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甚至遭遇攻击。

  攻击的声音显然并不仅仅基于抄袭这一行为,在这样一起备受关注的案件中,那些充满温情的画作呈现了这个家庭的父子之情,读者不仅从中看到一个“小天才”形象,更倾向于同情这个不幸的家庭。更进一步,画作无疑对主流民意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攻击者正是看到了这一影响,他们担心弱者的“形象包装”左右司法。

  显然,此案中,尽管不少人希望刀下留人,但司法并未被舆论左右,那些画作过去可能寄托了一种希望,而现实却与希望事与愿违。

  当密集的攻击涌向夏俊峰之子,媒体认为这样的“监督”与“质疑”为堕落。这样的现象并非首次出现,夏俊峰之子的画作只是一种特殊的话语方式。在备受舆论关注的事件中,很多涉事人都会通过微博等方式来还原事实、表达立场,他们吸引民众的关注,希望藉此来获得舆论支持。这种非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必然会过滤很多信息,并给围观者造成一种单一的印象。显然,围观者从夏俊峰之子的画作中读出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但未必追究这背后的逻辑与动机。事实上,任何网民只要在媒介上发言,参与公共讨论,其实都在一定程度上意味“形象包装”,就此而言,夏俊峰之子和网上其他任何参与公共讨论的人一样,必然面临一种“标签化”的过程。

  公共知识分子们运用一套独特的话语贩卖观点,吸收信徒,同样,张晶、唐慧们也会习得一种公共发言的技巧。当平凡的个体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他们进入公共生活的角色扮演,会权衡利弊,有所取舍。

  网络无法展示全面的个体,任何试图通过网络全面了解一个公共角色的努力往往只是徒劳。此前,网络出现不少质疑唐慧的声音,总结唐慧的胜利并非“法治的胜利”,须知唐慧们的沟通手段并非弱者所独有,多数人在公共发言时都会想方设法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简单视其为“弱者的武器”恐怕有失偏颇。当夏俊峰之子用他的画作来传达一个家庭的温情,甚至使围观者引发对夏俊峰个人“充满爱”的联想时,这个家庭可能获得了暂时的成功,但看官们应该清楚,在当下的互联网沟通状态下,不论这种方式有无不妥,单就夏俊峰的家庭而言,因为他们的遭遇,可能更需要一些理解。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 心理·人际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专版/幸福之门
   第B08版:运动汇
   第B09版:运动汇/热点聚焦
   第B10版:域外传真/运动汇
   第B11版:运动汇/风云人物
   第B12版:一线调查/运动汇
   第B13版:2013·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专刊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出租车运营国标如何接“地气”?
什么公司最贵
女车手
“返乡多次办护照”纯属折腾
咨询便民
网络“形象包装”是种普遍现象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4网络“形象包装”是种普遍现象 2013-10-14 2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