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1月0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提纯行为“艺术”
请先认准公共环境
陈守文
■ 这也是行为艺术,你看呢? 陈明新 摄
■ 一只手支撑着一个人的行为表演,看来是功夫,实际上是一眼就看穿的噱头 那人 摄
■ 他们两个谁更帅?趴着的雕塑与站着的行为艺术者相得益彰 兰翔 摄
  ◆ 陈守文 (本刊特约评论员)

  10月20日在北京798艺术空间站落下帷幕的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今年已举办到第十四届了,然而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行为艺术在国内却并不吃香。加上近年来一些风靡一时的街头行为艺术中国版本的“标新立异”,很难让国人打心眼里重视它。行为艺术究竟是为市民带来惊喜,还是在不断地挑战着道德的底线和法律的神经?

  艺术行为还是行为艺术

  何谓行为艺术?行为艺术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其内涵必须具备以下4项元素: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者的身体及与观众的交流,除此之外不受其他任何限制。

  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因为行为艺术常常采取夸张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这些行为有的看上去很美,但有的则叫人不适,甚至不寒而栗,因为那些行为是不正常、不艺术的。

  公认的行为艺术最早推动者是法国人克莱因。1958年,伊夫·克莱因在裸体女人身上涂满颜料,然后让其在画布上滚动着作画;随后,他又在1961年的实验艺术节上创作《坠入虚空》,作品是自己纵身从二楼跳下。从那以后,行为艺术家大都以自己特有的艺术创造行为过程展示,把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从神圣的殿堂中拽出,拉到普通人眼前,平淡替换了蒙在艺术头上高贵神秘的面纱。

  需要指出的是,行为艺术不同于以往任何形式的艺术,它既不是政治事件、商业演出、绘画雕塑等艺术行为,也不是文身等亚文化行为,更不是绯闻或恶搞。正因如此,20世纪七十年代的行为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说:“不以艺术为目的的人类行为决不能被称为行为艺术,以艺术为目的的人类行为也有可能仅是艺术行为。” 

  城市里遭逢边缘化境遇

  不容置疑的是,行为艺术者用身体展现思想的过程中,往往触及人们审美的底线,甚至触及道德的底线,挑战法律的容忍力,所以在城市里,他们的边缘化处境很是鲜明。

  如果你在街上看见了那些真人身上涂得五颜六色,摆出各种pose的,那是行为艺术中的活雕塑艺术。这些人在人流滚滚的地方拄着文明棍、绅士帽,从头到脚涂满土黄、银灰、古铜的颜色,纹丝不动,或者出其不意吐一下舌头,吓你一跳。最近,西方各国的“僵尸漫步”则是极度夸张化了的行为艺术:成百“僵尸”走上街头,他们个个面目狰狞,有的血肉模糊,甚至肠子在长长的血口中清晰可见。猛一看见,路人十有八九魂飞魄散,连“僵尸们”自己也觉得“好在这种放松方式一年只有一次”;西班牙街头最近流行的“纸刀杀人”同样夸张而恐怖,这是由西班牙艺术家玛利亚·卢汉和沃尔夫冈·克鲁格共同创造的。

  在我们的城市里,说不定你哪天也会撞见了行为艺术:南京路上的“秀色可餐”,一名青春靓丽的外国女孩紫色抹胸短裙,躺(侧卧)在两米直径的盘子里,供人观看拍照。“清晨抬头一看,一个赤身男子手扒着楼顶吊着,真是吓死人了!”这是被“受伤天使”吓着的居民说的话,可是这样的天使同期还在闹市的多处出现;“超人”、“熊人”、“木乃伊”、“粉红男郎”、“公鸡兄弟”,甚至30多吨苹果摆在广场上,再让一台压路机上去碾轧,无不让普普通通的我们连呼“毁三观”,不少人说:“可惜了,要是发给我们吃多好。”

  借鉴大师“行”中国特色

  可是,城市里,行为艺术的边界在哪里?我们的城市能否接受行为艺术?比如纽约“户外女生半裸通俗小说鉴赏协会”每年5月份都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在纽约许多公园、广场等地“裸胸”享受日光浴并“性感阅读”:欧美的性观念和行为习惯及这样的行为艺术在我们这里往往就遭人群起而谴责了。

  由此可见,公共场合实施的行为艺术,往往与我们司空见惯的现实大相径庭;而优秀的行为艺术总是以正常行为的陌生化和反常行为的意图化表达诉求,观众没被吓着而是欣赏了,才会触动反思生活的神经。

  纯的行为艺术又如何?我们还是来看大师们怎么做。克莱因把一幅刚画完但未干透的画罩在车顶上,以一百公里的时速沿着高速公路狂奔,寻找“速度所产生的风、雨和太阳在表面留下它们的痕迹”,折腾后的画被他命名为“宇宙的产生”;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被称为当代行为艺术之母,她的眼里“艺术必须是美丽的,艺术家必须是美丽的”,她的行为艺术近乎癫狂。就说她最近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艺术家在场》中的表现吧,她每周6天、每天7小时,一动不动地坐着,游客可随意坐在她对面的椅子上,跟她对望。于是,有的游客在她对面坚持不了几十秒,更多的坐了几分钟便无趣地离开了,也有的游客跟她对望一整天;有人做鬼脸,有人故意挑衅,甚至有一名男子把假枪搁在她的脖子下。据统计,共有1400名游客尝试“干扰”她,无功离去。直到586个小时,分别22年的男友乌雷与她对坐,雕塑般的她开始浑身颤抖着泪流满面。他们伸出双手,十指相扣,在分手22年后,终于达成和解。第一个与她对坐的助手阿妮娅·利夫廷说:“我爱这次深奥的艺术颠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B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专版
   第B13版:专版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本期导读
如何提纯行为“艺术” 请先认准公共环境
谁认可?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B01如何提纯行为“艺术”
请先认准公共环境
2013-11-02 2 2013年11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