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上海,关于发展和民生领域的决策以及相关评估,越来越科学化和公开化了。如对于“十二五”规划的中期评估,已经开始邀请第三方参与。这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政府感觉“自我良好”和“自说自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集思广益。笔者日前就参加了徐汇区“十二五”规划的中期评估活动,徐汇区政协和上海社科院联合担任“第三方”角色。一番脑力激荡之后,感慨良多。
笔者首先强烈地感到,以徐汇区为“麻雀”来解剖中心城区的民生瓶颈,很有典型意义。这个54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与日俱增。该区人口已经超过100万,没有成为规划预想中的人口导出区域;且来此寻求发展机会的新上海人数量还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因为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等社会事业资源集中的优势,徐汇区还是名副其实的“上只角”;人户分离、人口集聚等择校、择居现象越发突出,同时任何规划的落实都相当艰难。但是如果不把落实规划目标作为“最低纲领”,那么,又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呢?
其次,笔者还明显地感知到公众民生诉求的表达正在“水涨船高”。如在座谈中,就有一项未能完成预定指标的民生实事项目——公共体育场地。“民生”概念从寻寒问苦、救济扶贫,到公共体育、延年益寿,自然是社会进步、发展质量的里程碑。孩子要身体成长、年轻人要身心健康、中老年人要精神焕发,都离不开合理规范的体育锻炼。因此,该区“十二五”规划中的公共体育面积指标,是在中期也就是规划时间过半后增加25000平方米。然而,通过各种努力之后实际完成了80%,还差5000平方米。区政府向评估咨询专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解释是:中心城区的空间资源实在有限而难以挖掘。
第三,在更大范围的集思广益之前,否定或抛弃略有难度的规划中期目标是草率的。如在座谈会上涉及公共体育面积增加的课题时,有专家提议干脆修正或放弃这个指标。而笔者因为长期参与决策咨询和规划评估工作,深感再高明的专家也会有思维上的局限性。既然有关指标是项目规划前就征集过民意的民生诉求,为什么不能在遇到瓶颈时再放下身段去问计于民呢?离开学术化的评估会场之后,笔者也就公共体育话题去请教不同年龄段的人,收获超过了预想。
如一个孩子挺热情地告诉我:他们喜欢的攀岩和飞镖,公园里没有!孩子妈是数学老师,她认为现行公共体育面积的计算都是平面的,在寸土寸金地段大幅度地增加自然很难。而孩子和年轻人喜欢的攀岩、飞镖等新兴大众体育项目,已经是立体化了;也就是两边有效使用起来都可以算面积,而公园也增加了公益内涵。几位白领还反问我:公共体育不局限在陆地吧?滨江水域为什么不能开发呢?她们甚至建议伦敦奥运冠军徐莉佳以后退役,就应该去从事帆船、皮划艇等水上运动的普及事业。一群老年人的建议也很有意思:慢步运动最需要合理规划。如在10多公里的徐汇滨江段,已经绿荫环绕的曲廊、长廊,就可以规划成老龄化公共体育的乐园。显然,这样的建议对于老龄化的上海是富有启迪的。
在和他们热情、愉快的交流之间,笔者也自然找到了落实项目突破口的答案。由此看来:“规划项目的指标落实和瓶颈突破”,更需要走积极而广泛的群众路线。(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