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史密斯和他儿子合作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讲述的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一个医疗仪器推销员的生活走入了困境,老婆走了、房子没了,他只好和儿子住在流浪汉公寓里。但他偶尔发现了一个晋身证券经纪人的机会,在尝遍了难以思议的苦楚之后,处于崩溃边缘的可怜父亲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当上梦寐以求的股票经纪人了。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史密斯父子从此是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没有人知道,至少,他们实现了个人的美国梦。
阅读《幸福为什么买不到:破解物质时代的幸福密码》这本书,对于很多读者而言,是一个多少有点幻灭的过程。与绝大多数带有里根主义乐观倾向的好莱坞电影不同,詹姆斯·罗伯茨在书中仔细梳理了美国梦的起源和流变,即它是如何从一个国家梦想变成物质主义噩梦的。在其根源处,美国梦是关于某种社会秩序的梦想,在这种秩序中,每个人都能实现与生俱来的潜能,过上“更好、更富裕、更充实”的生活。但是,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赊账购买的“发明”,信用卡依赖的形成,广告催眠术的升级,以及无节制的住房需求的提前实现,美国梦丧失了其意义诉求,成为一夜暴富的代名词,成为“欲望民主”面具背后的私欲放纵。在这股物质主义的潮流面前,一切恢复“美国价值观”的努力都显得微不足道,更别提追溯幸福的本义了。
詹姆斯·罗伯茨的工作,正是要通过科学而翔实的数据分析,追寻幸福那敏感而害羞的种子究竟在何处落脚。皮尤中心对美国的“下一代”即所谓“80后”进行人生目标调查,结果发现,高达81%的人认为,“富有”是他们最重要或次重要的目标,只有12%的人把“帮助穷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但另一项对于幸福的研究发现,过着最简朴生活的宾州阿米什人,以及格陵兰北部的因纽特人,他们的幸福指数竟然和福布斯财富榜上最富有的美国人完全相同。幸福不仅与财富没有正相关关系,相反,物质主义对幸福感却有着麻痹乃至摧毁的作用。物质主义带来社会关系的疏离,强化了负面情绪和社交焦虑,带来了更多的沮丧和忧郁,甚至,物质狂的梦都比那些低物质倾向的人更糟糕,他们经常梦见坠落和死亡。另一方面,恐惧和对死亡的想象,也会加剧人们的消费主义倾向。布什在“911”事件之后号召美国人民积极消费,也正是试图用消费行为抚慰社会上普遍弥漫的恐慌情绪,其效果类似某种集体催眠。但正如人们已经知道的,消费并没有导致整体的幸福,带有典型物质主义印记的次贷危机,很快把美国人拖入了沮丧的深渊。
尽管詹姆斯·罗伯茨本人相信,物质主义倾向与先天基因有着一定的关系,但在《幸福为什么买不到》中,他还是为那些饱受物质主义伤害的人开出了一系列药方,比如恢复自我控制术的三个要素,消费环境的25个微调措施等。对于那些幸福感坠落得太快、而赚钱速度明显跟不上欲望步伐的人,尝试一下这些外来和尚的“歪经”,说不定能够找回失去已久的澄明心境,意外地找到幸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