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路
施工困难重重
这幢毗邻外滩黄浦江畔的百年老楼,总建筑面积为1916.02平方米,是一栋内天井设计的4层楼建筑,前身为英商太古轮船公司的职工宿舍,后改作民居。由于该楼建造年代久远,加之周边施工等多种因素,造成房屋倾斜、墙面开裂,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夜深人静时,大楼甚至还会发出“咔咔”的异响,让人吓丝丝。大楼重建工作2012年11月正式开始,而现场施工却困难重重。
“说实话,这是我入行以来遇到的最难处理项目。”一见记者,工程现场负责人赵记伟就大吐苦水。赵记伟告诉记者,港四大楼东侧为中山东二路15号的华融大厦,离工程只有3米多;北侧23层东方商旅精品酒店,离工程只有4米多;西侧的居民住宅是上世纪30年代左右的建筑物,建筑物基础埋浅且离工程距离仅3米。这样的周边环境,对施工极为不利。
由于施工场地不够,赵记伟每天都要根据当天运来砖头等材料的多少,精心配比好工人数,以免出现工人没事干或材料堆积等现象;为了解决工地噪音扰民问题,工地把易产生噪音的机械布置在远离居民区的一侧。“为了让居民对夜间噪音少诉求,好几次,大半车的混凝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它干掉。”赵记伟告诉记者,为了处理好工地与周边居民的关系,他们可谓动足了脑筋,一系列人性化的关怀让居民们的态度从抵触到配合,实现了根本转变。
重建后
房客满心欢喜
当天,106室的蒋阿姨一家也一早从租住的房屋中赶来,拿到了新家的钥匙。“灵额、灵额。”一推开门,蒋阿姨就带着记者里里外外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边看边不停地称赞。
记者在现场看到,重建后的新大楼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变:不仅里外都粉刷一新,中庭还增加了楼梯,方便居民上下通行。公用厕所、公用灶头不见了,居民们都用上了独立的厨房卫生间。以前每逢刮风下雨就吱吱响的窗户,也被厚实的防盗窗取代了。现场负责人赵记伟告诉记者,重建之后,几乎每户居民家的实用面积都比以前多了点,考虑到居民的实际需要,有些房间还用角钢搭了小阁楼,平时睡人或储存货物两不误,很受欢迎。
记者从黄浦区房管局了解到,今年,除了港四大楼危房抢险工程顺利竣工外,黄浦区其他6处危房抢险工程也都在稳步推进中,其中金陵路323-337号已完成全部施工,楼内居民和商家都已陆续“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