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上的废旧发动机如何处理?相信这问题有不少人好奇。
记者近日采访得知:以前,汽车废旧发动机都被当作废金属化成铁水,简单而粗暴;现在不同了,高科技可让它们再现活力重新“上岗”,让汽车再跑上数万公里。两天前,全球最大再制造企业卡特彼勒公司亚太区再制造总经理李征宇来沪参加国际再制造高峰论坛时表示,落户临港、选择上海作为亚洲营运中心,是卡特彼勒最明智的选择。
可谁能想到,几年前这一企业差点胎死腹中——这家美国公司入驻上海临港产业区后差点停产,当时公司高管走访11个相关部门,得到的回答一致:政策空白点,没法监管。彼时,中国对再制造几乎一无所知。
如今,卡特彼勒所代表的先进再制造循环经济产业,正在成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家跨国企业的成长故事,为申城不断地改革创新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看准方向敢于担当
“不少人觉得再制造就是翻修,是一个噱头。事实上,再制造要经过多项复杂工艺,赋予旧件全新生命,使再生品质量达到甚至超过新品标准。而与新品相比,再生品可节省成本50%、节能60%、节材70%、减少排放80%。”据李征宇介绍,在卡特彼勒,回收部件经入厂检验被拆解后,再经过多轮清洗、检验送至修复区,按同类新件修复,最后检验合格的部件,才能拥有新的身份证,被用于重新组装。
因为旧件都从国外进口,海关表示疑虑:这不是洋垃圾吗?允许进口的产品目录里找不到,关税怎么界定?环保部门担心:旧件会不会污染环境?检验检疫部门犯难:怎么分类、如何监管?管理部门政策不明、疑虑重重,令这家新来的跨国公司一筹莫展。
就这样任由公司停产、撤出上海吗?难题摆在了临港产业区和诸多管理部门面前。
“美国拥有专业化再制造公司近10万家,占全球的70%;德国汽车维修零部件90%都是再制造产品,发达国家都把再制造看作发展绿色工业的有力抓手。我们坚信循环经济产业是上海未来发展制造业的一大方向。”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袁国华敢于担当。
培育产业耐得寂寞
从卡特彼勒开始,临港积极培育再制造产业,提出了园区化发展的新思路。“成立园区有助于产业集群,是对国家政策的先行先试,能有效解决法规不完善与监管难题。”
袁国华介绍,今年初,临港成立再制造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建全国入境再利用产业检验检疫示范区、进口非汽车压件集中拆解利用示范园区等,吸引全国优秀的再制造企业入驻。政府部门积极突破,浦东检验检疫部门采用全新监管手段,对存在风险的旧件入库管理、废弃物和污水处理实施全方位闭环管理;对旧件回收、清洗、复检、修复、装配等工艺流程做分类化考核;并在备案管理、到货后检验和出口核销等环节出台了相应规范。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总工程师原清海说,我国已进入机械装备和汽车报废高峰期,上海对再制造产业的培育需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云开见日出。他介绍,一名交大博士毕业后研究报废车这个无人问津的科研领域,十年拓荒,获得政府全力支持。有关部门近三年批准了40多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这名博士的团队为其中大多数提供发动机再制造的技术支持。
【采访札记】
“再制造产品总归没新的好,毕竟用的是旧零件,便宜没好货。”许多消费者会这么想。再制造产业不但面临客户接受度问题,还有一些政策和制度障碍,比如多头管理、废旧原料回收与再制造产品税收政策不明确,未建立再制造产品质量标准,销售与出口受限等。
卡特彼勒再制造公司的废旧零部件采购清洗、再制造产品销售都在国外,只有加工环节在临港,“两头在外”的模式限制了上海再制造业务的发展。
上海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提出:“试点开展境内外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维修业务。”临港再制造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目前正积极与相关部门探索行业增值税销项税和进项税抵扣、再制造废旧零部件状态监管等问题。
将来,临港再制造产业能否从“两头在外”到“一头在外,一头在内”再到“两头在内”,最终实现内外相通,推动国内再制造产业发展?在国际再制造高峰论坛上,许多有意落户临港的再制造企业负责人都期待,再制造产业面临的问题,能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中,逐一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