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年初各地表态“控制房价”,到年底多地不让“高价房”开盘,再到今年初“天价楼”集体入市,不少购房者本以为吃了一颗“定心丸”,谁知又是一头雾水。这一“变脸”背后,是“应景之作”后的后遗症,还是无法摆脱土地财政的“无奈之举”?
高价房杀“回马枪”
2014年年初,一度“隐退”的“天价”楼盘再度“重出江湖”。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大望京村的绿地中心项目近日获批,其住宅以每平方米9.5万元的均价再次刺激了购房者敏感的神经。除此之外,北京1月份还有两个单价超过6万元的高价房获得预售许可,均价分别达到每平方米6.7万元和7.8万元。
并非北京楼市“一枝独秀”,高价房集中入市在全国多地轮番上演。年初,深圳也出现高价楼盘集中备案的现象。福田、南山等两项目的销售均价都超过每平方米4万元,直接拉动新房市场均价环比上涨超过3成。武汉光谷地区的房价长年维持在每平方米8000元上下,而今年年初开盘的不少项目的均价将超过1.1万元。
事实上,去年以来,严控涨价楼盘,尤其是高价项目入市成为多个大中城市楼市调控的重要内容之一。去年底,北京市曾要求单价超过4万元的新盘不予发放预售证;深圳一些高价楼盘也受价格考核约束而延迟备案,一些地方甚至在调控细则中明确表示“加大中低价中小户型产品审批”。
面对目前频现的高价房,正在看房的北京“白领”史女士十分不解,“去年还说要严控,今年初高价房就‘跳’出来,政策变脸咋这么快?购房预期又谈何稳定?”
“放任”高价房属无奈?
高价房时隐时现,百姓预期忽高忽低不仅导致市场的“紊乱”,也违背市场规律。在许多百姓看来,政府无法决定房价高低,却在控制不同价格楼盘的入市时机。而在一些住建部门负责人眼中,在地方政府无法摆脱土地财政依赖的前提下控房价,这些权宜之计实属无奈之举。
记者调查了解到,去年以来,全国土地市场持续高温,各地“地王”频出早已不再新鲜。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大量“卖地”似乎已经成为政府出让土地时机的“潜规则”。数据显示,2013年,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的土地成交 额突破5100亿元,同比上涨156%。
“当前,地价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招拍挂’来决定,如果用目标调控的手段约束房价并不合理,这会迫使各地使尽‘浑身解数’做低统计数据。”东部省会城市一位住建部门的负责人对记者坦言,“‘地王’直接决定了‘天价’楼盘的出现,这些高价房何时入市的确很令人头疼。”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表示,房地产作为支柱行业的地位决定了问责制难落实。地方政府“放任”土地市场火爆成交,高价盘就会伺机入市,问责制遭遇“软执行”,也会给地方批售高价楼盘更多“底气”。
市场顽疾如何破解?
回顾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自从2003年以来,“房地产调控”就成为历年全国两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讨论的热点,调控政策频频“出手”,楼市却陷入“过热—调控—反弹—调控”的周期循环中。但10余年来,高价房频现、供需矛盾突出、预期居高不下、城市冷热不均等楼市疾却始终没能解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张东教授认为,要改变现在调控政策“滞后被动”“屡调屡涨”的局面,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在于建立长久持续科学的运行调控机制。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孔祥鑫 徐海波
(据新华社北京2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