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复旦没了围墙和门岗,大学会变成什么样,上海又会是什么样?
从最坏的角度说,也许不出三天,校园的公共空间就会形成社会车辆停车场;拾荒者、小贩、快递小哥、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渐次涌入;学生宿舍失窃事件骤增,教室墙头和布告栏被刷上旅馆、合租、外卖快餐、招收暑期工、考试培训班之类牛皮癣小广告;旅行社组织起观光、考察两不误的迎高考家长学生团队游,挂着小喇叭的导游宣讲声此起彼伏;专家们开始叹息追问“中国大学怎么了”“象牙塔为何坍塌”……
一直羡慕国外许多大学没有围墙,与所在社区的间隔,往往只有一条象征性的道路分界,或者干脆是渗透交错,分不出彼和此的。尤其是那些地处小城镇的大学,城与校的相互依存度极高,没有围墙,大学的气质、氛围从一座座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和宿舍楼里不间断地流动和延伸出去,影响无所不在。
近几个月,上海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提升城市的创新创造能力积极努力,在大量调研之后,推出了广受关注的“意见”,不久之后还会有诸多配套政策。其中相当多的政策,目标都是要接起被阻断的创新链,废除藩篱,打通“最后一公里”。
这“一公里”,对于很多大学和社区来说,就是一堵围墙。
在一个有13亿人口的拥挤国度,以及一座人口密度世界第三的拥挤城市,在当前的社会状况下,大学的物理围墙,似乎远未到可以拆除的时候。但无形的思想上的围墙与门岗呢?
走在上海高校最密集的五角场地区,总会清晰感受到大学对于社区的意义:复旦、同济、财大等都在绵延数十载的老校区,要承载扩招后动辄数万的师生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向周围地带扩散滋生。顺带便地加上政府的因势利导、市场的因势而动,就有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有了创智天地,有了大学路上据说很是接近硅谷一带的氛围:也许别处也有这样密密轧轧的餐厅、咖啡馆一条街,却没有那种随时都可以坐下来发呆、畅聊、与邻座同龄人搭讪的年轻、开放、灵动的空气。
这一周,复旦大学刚刚举办了建校110周年的一系列庆典。作为最具知名度的上海高校,一向性情有些清高的复旦这次不仅学术活动繁忙,得到的校友和企业家捐赠也是破天荒的多,对学校的未来来说,很值得庆贺。
到明年,将逢上海交大120周年校庆和上海理工大学的110周年校庆,后年,则是同济大学110周年校庆……高校众多,一向是上海最受人羡慕的因素之一,甚至也要因此而受攻讦。虽然这个多,不是由于一次造大学城运动,而是源自历史积淀——看看复旦、交大、同济校园,以及今天的华师大、华政、上理工等校园里那些依然散发典雅文化气息的当年圣约翰大学、大夏大学、沪江大学等诸多老建筑群,就能知道,为何这座城市虽然历经时代巨变,却能总有强劲生命,让文脉持续不断。
我们很少盘点和细思,这么多大学,尤其是这么多百年老校聚在一起,对一座城市的发展意味着什么。除了文化传承,它更该是“创新中心”建设的底气所在。十几二十岁年纪,正是思维与创造力最活跃的年纪。以延续传统、传递新知、启发智慧为业而又聚满了创新荷尔蒙的大学,正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创新引擎。
惟愿,我们的大学和社区,都能少一点有形无形的藩篱。直到有一天条件成熟,可以推倒围墙,不再有什么创新创业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