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7月1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小吃是一趟怀旧之旅
钟洁玲
  ◆ 钟洁玲

  还记得小时候听过的叫卖声吗?

  我记得比较深的是卖鸡公榄。卖榄人用竹篾与硬纸做成一只空心大公鸡,长近1.8米,从鸡头到鸡身,是红红黄黄花纹,就像公鸡的羽毛,鸡身中间有个空位,卖榄人就钻进去,站在当中,用肩绳把鸡外壳背起来,彩公鸡就夹在他的腰间。他腾出手拿着唢呐凑到嘴边,吹起“鸡公调”:“的的打,的的打,鸡公榄,有辣有不辣,一分钱两个榄……”这滑稽的唢呐声,顿时引来一群孩子,这下他叫得更欢了。很快,一篮鸡公榄就卖光了。

  童年是什么?就是很多款小吃堆叠在一起的味道。

  小吃,是最草根的美食。每款小吃都由一方风俗育成。家乡风味小吃像血液一样,维系着我们最美好的记忆。我们的味蕾,就是在它的喂养下长成的。任时光流逝,任我们飘泊四方,那些流传百年的民间小吃,就像城南旧事,一想起它们,我们的心忽然之间就柔软起来,难以割舍,无法释怀。

  见诸文字的小吃品种,三千多年前就有了。不过,“小吃”这个词,却是宋代才出现的。它出现在一本名为《能改斋漫录》的书里,里面有一句是:“世俗例,以早晨小吃为点心。”发展至今天,小吃已非用于果腹充饥,它还能给人提供艺术欣赏和美的享受,成为一种风俗印记。

  小吃最初是由小贩在家里做好,再挑着担子,沿街叫卖,才卖开了的。后来部分小贩改用了手推车,再后来是脚踏车,然后就是路边流动的摊档,再后来也登堂入室,把流动摊档固定了下来,成为街边店。这是它的生长形态。

  小吃不需用复杂的材料,它平易近人,价格亲民。但要把小吃做好,也得有技巧,而且非常考功夫,它是粗料精做的范例。从前的街头小贩,如果没有几招绝活,又怎可行走于江湖?

  前年南国书香节,“寻味广东丛书”首次发布,我邀请了《百年老店》的作者龚伯洪、《靠山吃山》的作者饶原生到现场表演老广州的街头叫卖声,引起读者一阵阵狂欢。

  最可乐的是模仿卖卤味的小贩,当年的孩子是这样取乐的。还有,街上卖热蔗的明明叫着“热蔗,热蔗”,听者会据其粤语谐音调侃:“热蔗,易借?谁说借钱容易?问人借钱不易呀!”——真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民生调查
   第A05版:民生调查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话题/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人物/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跟身体相见
一路清欢
无 题(404)
挖耳朵
寻小吃是一趟怀旧之旅
西岸氧吧
时代的完人
新民晚报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B06寻小吃是一趟怀旧之旅 2015-07-19 2 2015年07月1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