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卖唱的时光,在茶楼所有演员里他资格最老、级别最高、名声最响。但年轻演员有时候一晚能挣几千块,而他有时候一晚就只能登一次台,挣60块钱。
而这一切只是为了在唱不动之前,抓住每一个机会挣钱,养活家乡的6个孤儿。
与家乡孤儿结缘
坚持了10多年
最近,王宽、王淑荣夫妻俩喜事连连。先是9月18日王宽登上中国文明网《好人365》封面人物,接着是9月28日他们一手抚养成人的孤儿汪文娜订婚。他们收养的6个孤儿里,老大海波已经成婚,前良、文胜也都中专毕业参加工作,最小的仪欣今年6月刚刚大学毕业。
坚持了10多年的事情,终于有了一个美满的结果。
1998年,刚刚从郑州市豫剧团业务团长的位置上退休的王宽,邂逅了少年丧父、家徒四壁、患病母亲无力抚养的海波,在海波母亲的哀求下,收养他并带到郑州生活。
此后,他就开始与家乡的孤儿们结缘,先后收养前良、文胜、文娜、仪欣等6个孤儿,坚持在茶座卖唱10年,抚养孩子们成人。
为孩子吃饱穿暖
不惜茶楼卖艺
相继收养6个孤儿,夫妻俩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根本不够用,为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王宽一咬牙、一跺脚,决定到茶楼唱戏挣钱。
起初,王淑荣坚决反对:“你是国家一级演员,在河南豫剧界怎么也算个名人,怎能出去卖唱!再说,你有冠心病和关节炎,就算我让你去,你这身体也不答应呀!”
后来家里的“窟窿”越来越大,王淑荣无奈答应了丈夫,甚至有时陪同老伴一同唱戏。
在豫剧行当里干了几十年,王宽的戏路很宽,生旦净末丑全能拿得下,虽然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然而,他的正统表演并不合茶客们的胃口。与到茶楼献艺的一众年轻演员相比,他的“点唱率”并不高,有时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至今,说起那段坚持卖唱的时光,王宽仍然颇为唏嘘,“上台率高的年轻演员有时候一晚上能挣几百块几千块,而我有时候一晚就只能登一次台,挣60块钱。”
在将近10年的岁月里,为了多挣点钱,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风雨无阻,随叫随到。
常言说,人过四十不学艺,可是王宽在66岁的时候再次拜师学艺,学习川剧的“变脸”绝技。这一切只为了在唱不动之前,抓住每个机会挣钱,养活6个孩子,供他们上学。
操劳过度
医院几下病危通知书
起初,只有海波在郑州跟王宽夫妇生活在一起,其余几个孩子由王宽夫妇出钱资助生活和学习,节假日的时候接郑州团聚。
后来,其他几个孩子的仅有的亲人相继去世,孩子们也到了接受教育的年龄。老两口一合计,决定把孩子们全部接到郑州来。
把孩子们接到郑州之后,王宽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更拼命地去演出挣钱。“这10年间,他光是病危通知书就下了四五次!”
王淑荣说,那天在许昌演出,演出完下妆时,王宽浑身大汗淋漓,心脏疼痛,半夜三点钟回到郑州后立即被送进市一院。
郑州市一院副院长、心内科专家余宏伟说,王宽冠状动脉三支严重狭窄钙化,必须进行搭桥手术。2009年,王宽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了心脏搭桥手术。还是那句老话,“好人有好报”,术前被专家认为极其不乐观的手术,异常成功。
虽然孩子们都逐渐搬离了老两口的家,独立生活,但是家中仍然保留着男孩和女孩们的大通铺。“他们随时可以回来,这个家永远欢迎孩子们。” 据郑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