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据:淡雅之中衬托出艺术画框
走进黄浦区五里桥新近落成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立刻被墙上的大大小小、形式各异的画框、壁画吸引住了。正厅主墙上,四米见方的大画框里,巨大的齿轮,轮子里浮绘的是当年江南造船厂的历史画面,船厂的官印、第一艘兵船下水的情景历历在目;右边,来自上海历史建筑上的各种各样的石柱撑起了一张历史大棚,顺着棚檐放眼望去:一大会址、世博会中国馆、海关大楼、东方明珠……上海发展的每一个脚印都在画里。仔细看,画面上还有聂耳。右下方柱子中间的他正在指挥歌唱《义勇军进行曲》,他身后就是国歌第一次唱响的地方——黄浦剧场。回转身来,另一面墙上灰黑的壁画全是江南造船厂的历史画面了。在五里桥出现江南造船厂油画并非偶然,“中心所在的位置就是当年江南造船厂的范围,但是年轻人鲜有知晓的”,“画框软装艺术”的首倡者李保林介绍道。
构思文化:艺术天性点燃场所意蕴
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的作者李保林接受了当地街道的邀请后,脑子里整天构思着如何装饰这处街道文化中心,是针对群艺群体特点侧重表现参加体育艺术活动的百姓面貌?还是另辟蹊径?
他想到,任何一栋建筑都有它的场所记忆,文化建筑更是如此。这里曾经是江南造船厂的厂区,虽然已经过去百年,很多居民现在已经不知道当年的辉煌了。这不正是文化中心建筑需要挖掘、提升并告诉大家的吗?!
于是,李保林开始构思用何种方式表达场所的积淀和意蕴,场所精神的放大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段?他想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工艺美术。“对,用工艺美术的形式来表现中心、表现黄浦的光荣历史,这正是群众场所环境设计者的天职。”于是,就有了正面墙上大画框中的红色历史的艺术表达,就有了对面灰黑的江南造船厂,述历史于色彩、于构图,激活的是这里厚重的文化积淀,释放的则是原本潜藏的中华正能量。
服务百姓:用创意激发蕴藏正能量
街道有关领导告诉我们,用画框艺术作为建筑内装的主要手段,他们也是第一次尝试,“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也受到市、区两级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赞许;不少来参观访问的外部门领导和群众都赞不绝口,说‘这种环境育人的方式值得推广’。”
大家都知道,市民百姓在日子好起来之后,精神生活的要求近些年也日渐活跃,不时传来的广场舞纠纷就是一个典型。所以,各地大力推进社区居民文化中心建设,这是好事,但如何建设,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难事。
文化中心,当然是要让百姓有得玩、爱玩,玩出层次和境界,所以内容要好、形式要吸引人,居民想要玩的都能尽量满足,这是起码的;但,这就够了吗?既然中心是强健身体、陶冶情操、升华境界、提升品位的地方,环境育人的内容必不可少,这就对服务者、设计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该如何挖掘、如何表达场所精神,能不能像五里桥文化中心的设计者那样让环境成为一本历史教科书,成为一处赏心悦目的风景,成为生发百姓艺术潜能、天分的媒介,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