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舌尖上的“私厨”
范鹏
新民图表 制图 戴佳嘉
■ 八十三岁的程圆月阿婆也是个“私厨”店主,她在觅食平台上出售上海阿婆大肉粽,高峰时期一天能卖一百多只粽子 乔杨 摄
■ 朝鲜族参鸡汤饭局,雨翎(左三)与食客们 图TP
  见习记者 范鹏

  《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蔡澜曾说,烧东西给人家吃,像送礼物。奉献的快感,比接受高。很多人也有类似的向往:开一家饭馆,不卖山珍海味,只出售自己热爱的食物,不用太大,能容许朋友坐下聊天就好。如果“饭店”就开在家里,当然更好。

  如今,在上海,已经有一批这样的民间美食家做得风生水起,且来看看他们是如何梦想成真的。

  雨翎的周六

  家住上海西区的雨翎是一个普通白领。唯一不同的是,因为祖辈都是韩国人,她家中的一切都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韩式风俗,说韩语,吃韩餐,客人上门要席地而坐。

  几个月前,雨翎偶然得知通过网络在家就可以“开饭局”,只要足够好吃,通过平台审核后,“饭局”就能上网,平台负责推广、确保交易过程。她当即决定尝试,“我以前就想过,就是开餐馆太麻烦。”

  她的想法受到了朋友的质疑,陌生人上门,会不会“引狼入室”?“我自己从来没有怕过。我觉得,预订饭局的大部分都是白领,生活、心理上都有一定的闲暇。”她如此回应大家的担忧。

  9月19日是雨翎的第13场饭局。早上7点,她和母亲就开始忙碌,两台冰箱装着昨晚就洗切好的配菜,灶上一口大锅专门用来炖鸡,各类调料、炊具、容器摆满了台面,一切有条不紊。“鸡是韩国商店特供的,要提前两到三天预订。昨晚上急死我了,他们差点掉链子。”尽管为供应商的事情有点焦虑,一切必须照常进行。按照约定,十二点要准时开饭,食客被告知迟到可能会吃不全,主人因此不敢有丝毫懈怠。

  一如往常,客人们对鸡汤赞不绝口。宴饮将毕,雨翎又拿出韩服请女客试穿,母亲负责着装,她负责拍照,气氛很是热烈。试穿完毕,客人们仍意犹未尽,不断聊起新话题,大家传阅着主人的健身照片啧啧称羡,她笑着说,“以前每逢周末都很矛盾,想出去玩又想在儿子和妈妈身边。现在好了,在家就可以认识新朋友。”下午三点半,客人们终于尽兴而归,一岁半的儿子斌斌熟练地跟大家挥手告别。

  “赴汤蹈火”红了

  圈内人知道,“我有饭”私厨平台由北京起步,创始人有两位在上海,人称大掌柜、二掌柜。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俩其实是“我有饭”第一个饭局“赴汤蹈火”的主厨,招牌菜广东煲汤。

  大掌柜真名林立伟,二掌柜真名刘锦城,这两个90后男生同在李锦记工作,也都是来自广东的“沪漂”。“我有饭”市场负责人管怡静至今印象深刻:“两个90后?当时去试菜,地方很破,他们租的老式房子,环境不行。但是一喝到那个汤……没话说了。”

  “第一场饭局就像初恋一样,怎么会忘记?”说到“赴汤蹈火”,林立伟滔滔不绝,“那是去年的11月15日,那天做的汤,叫无花果南北杏清炖苹果雪梨里脊。无花果生津,南北杏寒热互补,苹果雪梨调和口感,里脊甘平不肥,肥则生腻……”

  让林、刘二位没有想到的是,“赴汤蹈火”红了,他俩也被“收编”进了“我有饭”团队,从传统行业的白领成了时下最时髦的O2O互联网创业者。

  这样的“人生神展开”并没让两位掌柜的饭局断档。平台数据显示,“赴汤蹈火”仍是目前最火的饭局之一,最快一次15秒内全部订完。88元的价位使“赴汤蹈火”在平台上一众168、188甚至228的饭局中显得格外实惠。然而据二掌柜透露,“还是可以挣到钱”,他告诉记者,“做饭局只想稍微盈利,另一个目的在于交圈外朋友”。至于个人安全问题,他表示,“平台采用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方式是实名认证的,价格也是筛选食客的关键因素,而且一场饭局6个人,无形之中是一种保障。”

  圆梦“肆食玖”

  南京西路1984弄49号从外观看就是普通的新里洋房,走进去才知道是一间本帮私房菜馆。走进“肆食玖”,客厅、包间的陈设走的是中西合璧的海派路线,处处透露出高级雅间味道,然而厨房的装修、陈设却和普通的小康人家无异,只有厨房门口的冷藏酒柜提示着这里要供给客人的需求。

  话分两头。15年前,大宁路603号是家西餐厅,叫“麦琳德”,罗宋汤做得道地。“911”事件前后,麦琳德改名“佳宁渔村”,先做散客海鲜生意,后来又接红白喜事。2010年的某一天,佳宁渔村也悄悄关张了。

  没错,麦琳德、佳宁渔村、肆食玖,这三个名字背后是同一户人家。

  “我先生做会计的,不过很会烧小菜。朋友介绍他去了麦琳德。”肆食玖的老板宋阿姨回忆道,“后来经营不灵,老板说花了心血,舍不得给陌生人。我们一冲动,就接了。”

  谈起往事,宋阿姨离不开女儿,“我们慧慧喜欢吃,每个礼拜六补课结束总要找个没吃过的店……现在想想也后悔。开饭店比想象中难:1200多平方米的场地,10个包房,大堂18张圆桌,40个员工,每天夜里要盘货。当时还经过‘非典’,真的操心。到2010年她爸爸六十岁,身体吃不消,就关掉了。”

  宋阿姨没想到,他们放弃了,当年那个一到周六就要下馆子的小姑娘却没有。

  “一下子关掉,爸妈都不知道干什么了。”宋阿姨的女儿唐俊慧说,“其实我自己有个菜谱,都是我出差时想到的菜式。红烧肉加车厘子,欧洲学来的,椒麻鸡是新疆菜,去掉药膳加白米虾吊鲜。”于是,她托人找了场地,设计、装修,又找到本地私厨平台“隐食家”拉客源。

  “私房菜真的轻松很多。一般都在晚上,我下午去就行了。三个包房三桌菜,只请了三个人帮忙。菜式、价格都是搭配好的,300、500、800,500的最受欢迎,大多是白领家庭聚餐。”宋阿姨告诉记者,“客人在网上下单,提前我也可以问清要求,回头客我会推荐他们没吃过的新菜式。买菜也很轻松,吃多少买多少,一点不浪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互动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动态·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人物
   第A14版:跨界/文体汇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热点解读
   第B04版:上市公司/金市汇市/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证券服务
   第B06版:个人理财/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大数据分析
   第B08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9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10版: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陆家嘴金融城/上海物业
   第B12版:彩票世界/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创新之城
   第B14版:金融城周报/陆家嘴金融城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互联网金融
   第B16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音乐时空
   第C04版:海外传真/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C09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娱台历
   第C10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C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C12版:拍卖/国家艺术杂志
   第C13版:夜光杯
   第C14版:夜光杯
   第C15版:阅读/连载
   第C16版:广告
舌尖上的“私厨”
私厨平台:有民间渊源也有社会学根源
新民晚报新视界A04舌尖上的“私厨” 2015-10-10 2 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