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供职于国内知名网络安全公司网络攻防实验室的IT工程师说,在网络技术中,基于网页(Web)的服务本身就有较大的数据泄露风险,“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微信公众号服务实际上也是一种Web服务。“相对而言,未来如果能做成手机客户端(APP)的形式确实会更安全些。但是,如果APP项目的技术团队的代码质量达不到要求,就可能令服务存在安全漏洞;如果平台的运维出现问题,数据也并非万无一失,这其中包括了员工安全意识不强,擅自把敏感信息分享到网上,或者不靠谱的人将隐私数据贩卖给他人等。”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副研究员黄道丽说,任何一个网络服务都不存在绝对的安全,因此,预警平台不能排除信息泄露的风险。“有关隐私信息监管,我国立法正在逐步强化,比如,服务提供商必须在获取用户隐私信息的时候,提供一份“隐私政策”,承诺不得非法利用隐私信息谋取不当盈利;网络监管机构会对服务提供商进行监管,一旦发现安全级别太低,就会立刻通知你改善和提高安全等级。但是目前这类隐私政策条款,都是针对营利机构或企业的,对于公益性质的平台目前还存在一定的盲区。”
黄道丽认为,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下,对“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而言,如何加强隐私信息监管,是其最需要处理好的事情,也是获取公众信任的关键;对于家长而言,无论是使用“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还是其他网络平台,享受便捷服务同时确实要牺牲一部分隐私和利益,这时候就要提高警惕,对“值不值得提供隐私信息”做好自我的风险评估。“无论在哪类平台上录入信息,首先要留意服务供应方是否提供‘隐私政策’申明,其次还要弄清楚服务提供机构与个人的关系,比如,我究竟是无偿提供服务,还是用你的个人数据来换取我的服务。”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