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1月2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蓄须不蓄须
陈钰鹏
  陈钰鹏

  胡须是人的体毛的一种,是男子的第二性征之一,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留胡须成了一种文化。

  欧洲人非常讲究胡须的式样,胡须和流行色一样,随文化、时尚及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曾经最流行的胡须式样有:下巴胡须(又称山羊胡须)、络腮胡须(大胡子)、三日胡须(留三天再剃)、亨利四世胡须(围满嘴巴的胡须)、马蹄形胡须、威廉皇帝胡须……有的人将下巴下面的长胡须编结起来,别出心裁。有个名叫汉斯·朗泽特的挪威人,当他于1927年在美国去世时,胡须长到了5.33米。

  不同的人剃胡须的频率很不一样,从每天数次到每周数次不等。早先,胡须被看作力量的象征和男子与生俱来的装饰品,为此开发了许多养护胡须的方法,比如为了给胡须增光添彩,有人像对待头发那样,用胡须油替胡须上光。古埃及的法老均留一种“礼仪胡须”,用来象征“男性的绝对实力和地位”,但这种胡须的其中一部分是人造的,只有天然生长的部分是可剃的。在古代文化较为发达的社会中,胡须的式样体现出男人的社会等级和名望地位。

  古希腊文化(从亚历山大大帝到奥古斯都这一历史时期发展起来的文化)中的胡须文化包含着留长须及剃胡须两个方面。日耳曼民族有个部族叫朗戈巴登,实为“长胡须”的意思。波斯人曾热衷于用金线交织胡须。十九世纪,欧洲兴起了蓄须高潮。

  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后,蓄须成为一种接近民众的象征,但同时也是激进主义的标记。知识分子蓄须则表示对社会持批评态度和具有革命意识(如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尼采等)。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堪称蓄须明志的典范,卓别林是梅兰芳的好友,梅兰芳的这一爱国义举通过卓别林的介绍而扬名世界。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曾经泛滥一时的大胡子受到了冲击,为使士兵能快速戴上防毒面罩,尤其在军队中禁止蓄须。

  蓄须和剃须的问题在人类历史上来回反复折腾了好几个世纪,孰好孰坏,没有定论。今天,卫生专家终于站出来说话了,美国新泽西州一个研究所的研究指出,某些胡须里藏着和马桶一样多的细菌,这些细菌是哪里来的?首先是不少男子如厕后未注意彻底洗手,又喜欢常用手摸弄胡须,所以胡须里经常发现肠道细菌;其次是胡须上的食物残余未及时加以清除。总之,没有勤洗胡子。有句外国俗语:为皇帝的胡须争论不休——为琐碎小事作无谓争论。看来,是否蓄须、如何蓄须该好好想一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上海两会·话题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街拍/目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互动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5版: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B06版:证券服务/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B07版:金融城/金融城周刊/互联网金融
   第B08版:百姓金融/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C04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C06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娱台历
   第C08版:家装专版
马灯里的昆仑桥
猴年马月之戳脊梁骨
蓄须不蓄须
请这半天假,值得
草坪保卫战
蔗糖的味道
我运动,我健康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蓄须不蓄须 2016-01-23 2 2016年01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