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停满了“搁车”
昨天下午,记者在位于浦东康桥的“海博出租”基地看到,偌大的场地中央停满了“搁车”(因缺少驾驶员而停运的车辆)。据正在现场的驾驶员夏永兴介绍,这种现象已持续一年多了,现在公司只能通过车辆不更新的办法,把车辆控购单暂时“烂”在手里,不再添置新的车辆,“因为购买了新车也没有人开”。
夏永兴告诉记者,今年一季度,仅自己所在的分公司便流失了310名驾驶员,尽管又新招聘了56名,总量仍是“入不敷出”,整个公司的单班车率达到40%。这种情况是自己从业以来从未遇到过的。
缺人现状待缓解
“以前驾驶员有拒载,就是触碰了‘高压线’,一旦核实就会被开除;现在呢,你开除了人,谁来开车?”夏师傅叹了口气。他认为,目前整个出租车行业劳动力的紧缺,是对服务质量提升的一个极大制约。
“出租车行业要改革,解决劳动力紧缺问题是一个重要因素,政府管理部门不妨放开对出租车行业从业人员的户籍限制,来缓解目前缺人的现状,”夏师傅说。
培训管理不能松
“如今真正用心开车的驾驶员已经很少了。”在以“服务优质、本领过硬”著称的“8000元的哥”臧勤看来,如今上海“出租车名片”的失落,经营企业和驾驶员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现在乘客坐上出租车,对驾驶员的服务要求其实是很低的,只要你不绕道乱收费就可以了,但看看我们的驾驶员,就连最基本的仪容整洁、微笑待客都做不到,就更别谈什么其他特色服务了。”
臧勤认为,由于遇到招不到驾驶员的难题,一些经营企业便放松了“准入门槛”,对驾驶员的培训和管理也有所松懈,没有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提高驾驶员的服务质量上,这也间接造成了行业人员素质的降低。
“以前都说‘的哥’是‘快乐的车夫’,可现在的驾驶员大多是一股子怨气,抱怨这抱怨那,而没有寻找自身的原因。”臧勤觉得,驾驶员不能只想着收入高了以后就能提升服务质量,只有自己服务乘客的技能过硬了,你才能赢得更多的“回头客”,赚到比别人更多的钱。
人文关怀不可缺
行业内著名的“诗人的哥”张松春则认为,出租车服务与一个城市的精神息息相关。“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驾驶员,可现今行业的生存环境却出现了问题。”他举例说,呼吁了多年的驾驶员“吃饭、如厕、停车”三难,至今仍未得到很好解决,驾驶员吃个饭、上个厕所就像“贼爷爷”一般,为躲避电子警察左顾右盼、心神不定,开车没有安全感,要让他的服务好谈何容易?
“城市名片的擦亮不仅要靠广大驾驶员的努力,更应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张松春为此建议,管理部门应该对出租车这个特殊的行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为广大驾驶员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使他们也能有一种“获得感”,集中精力投身于服务广大市民乘客之中。
本报记者 张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