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文教授坚持认为摄影审美的基石之一就是真实,没有真实性的摄影不能称其为摄影,也不可能在将近两百年的时间段里,成为应用面最广的一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他对作品追求的是通过镜头里的刻意而主观的组合,让真实的对象展现出情节,故事以及背后的文化与思想;而这种组合,又必须优先选择光影动态线条虚实等等, 用摄影普世性语言,加以表达,方可达到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两者的契合度越高,作品的审美价值也越高。他镜头底下的一组埃菲尔铁塔,就是当下审美转向的典型代表之一。
我们大家都知道,矗立在法国巴黎的战神广场的埃菲尔铁塔不仅是世界著名建筑,也是法国文化象征和巴黎城市的地标,它建成于1889年,总高324米。作为世界上第一座钢铁结构的高塔,建成后保持了世界最高建筑45年,由250万个铆钉连接固定,据说它对地面的压强只有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坐在椅子上那么大。在塔的四个面上,铭刻了72个科学家的名字,都是为了保护铁塔不被摧毁而从事研究的人们,法国人给予埃菲尔铁塔“铁娘子”的爱称。作为工业革命精神的一种象征,埃菲尔铁塔被各种艺术样式繁复描述到几近无以复加,而沈教授却再次让“铁娘子”耳目一新。
《巴黎梦》用仰视的角度,将摄影师、灯光师、助理师等与模特同时融入画面,中心的模特边上的埃菲尔铁塔成为“梦”的焦点,无形的放射线则牵连着画面内外所有人心中的巴黎梦;《世界名片》则穿过书报明信片架子透视着耸入云天的埃菲尔铁塔,用书、报和画片上的二维图像,凸显现实三维空间实物的伟岸;《名塔之魂》巧妙地把动物雕塑造型与钢铁之塔对峙,倾诉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片段;《到此一游》细腻记录了旅游者对铁塔难抑的斑斑心迹;《来吧,巴黎欢迎您》用当代绘画的语言渲染了观塔心切之情;《眺望》的镜头语言把依依不舍之情推向高潮。
摄影的奇特在于摄影师的客观镜头揭示了世界的非客观性,引领我们超越了相似性,来到了现实的逼真性的核心。摄影最引人关注的地方在于其真实性,它的纪实性不是就事论事的纪实,而是需要通过艺术的内容来表达,将眼前的瞬间保存为一种历史的图像,又通过照片来传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果抹掉这一基本功能,摄影存在的意义就没有了。但如果只局限于摄影的真实性,会使作品走向雷同、刻板、毫无新意,在形形色色的光与影的流转中会失去对别人的吸引力,也达不到摄影创作的需求。
所以,正确的创作套路是要坚持摄影的特性,在现实主义的视角里把自己的主观感受、想法体验,通过摄影语言也就是摄影的审美形式充分表现出来、挖掘出来、组合起来,或完整地或有机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更重要的是,视觉要打破俗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摄影巧妙在给观者看的确实是真的,但观者又不由惊奇——真的有这么好看吗?如果这两点兼备的话,那一幅摄影作品就有了其奥妙。
沈志文教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活跃在沪上媒体界,后因工作关系常去巴黎,对于巴黎铁塔越来越深入地观察,在内心翻腾起别样的想法。他在埃菲尔铁塔组照中,充分表达了对当下摄影审美的理解与实践,解读了“摄影”这一光的书写,完全是图像的想象之光的真正观念,诚如柏拉图所说,图像位于物发出的光与来自眼睛的光的交叉点上,不再仅仅是“现实主义的”或“自然主义的”乃至人工的光的图像。我们在沈教授的作品中发现了这种光,一种灿烂的光芒,既有色彩的绚烂,也有黑白的力量,在一种极端流动又极度清晰的氛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