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引领营造“熟人社区”
像蒋老师这样的社区空巢老人心里大多有个居家养老的“家园梦想”,渴望邻居们能走得更近一点。这位从交大退休的老教授说,子女都不在身边,空巢老人备感孤寂。“我2001年就搬进来了,邻居坐电梯常常是‘对面相逢不相识’,想搭腔说说话吧,可大家连姓甚名谁都说不出,蛮尴尬的。”
如何来治愈现代社会这“大楼通病”?康健街道把党建作为小区民主自治的助推器,营造进门是小家,出门成大家的温馨气氛。“通过党建引领创新社会治理,挖掘凝聚小区热心社会活动的党员,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营造‘熟人社会’,推动居民参与服务、自我管理。”康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萧兆铭说,2015年起长青坊居民区党总支将104名党员分片划组,在49个楼组建起党小组,同时对区域内一些楼组划片建组试点,形成“党员+楼组长+志愿者”的楼组自治核心小组,让党员骨干带动楼组建设。
像蒋老师住的楼里不光“藏龙卧虎”,有高校教授、传媒编导、金融等方面精英,大楼还有个大多为党员组成的核心自治小组。蒋老师先尝试敲开邻居的门,相似的年龄、共同处境让邻居们很快走到一起,冯教授、袁教授等居民和蒋老师组成的自治小组开始起草“互助互爱新型文明楼组”计划。2014年末,楼里邻居第一次相约在咖啡厅,大家欣喜地发现左邻右舍多是人文学科、翻译、计算机的行家里手。于是微信群建起来,楼道自治公约、自荐互助机制也形成,用车、钥匙托管、翻译、电脑等10项服务内容很快被认领。蒋老师说,理想开始落地了。
提高生活品位,创办文化活动是楼里最热衷的活动,每次活动成为全楼居民的“嘉年华”。高校退休音乐老师袁教授搞了一次楼道音乐会,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楼里有位电视台编导,请他讲讲拍摄纪录片《美国66号公路》的经历;新春里9楼两户人家打开房门成一家,办了场饺子宴……大家都说,“这样的邻里氛围,让我想到了人间最美四月天。”
齐心打造“ 好邻居”楼组
康健街道辖区的徐汇区干休所住的大多是退下来的党员老干部,40号的王阿姨十几年楼组长当下来很感叹:楼里老干部老党员齐心协力,我们就是“好邻居”楼组。
王阿姨说,一开始是真没底气,离退休老干部哪个不比我级别高?王阿姨先邀请大家在4楼的离退休干部亚光家里开了第一次楼组会议。“过去居民见面点头笑笑,现在大家开始了互相帮衬照应。”
80多岁的亚光因孩子长期旅居海外,王阿姨主动与她结对子,十几年来相濡以沫的照顾让两位老人成了“老闺蜜”,亚光阿姨主动让出自家客厅作为楼组会议室和活动室来挺“闺蜜”。有次楼道内要消防演习,离休老干部商布早早地拿好毛巾坐在楼门口等,别人告诉他等楼下喇叭通知再下来也不晚。老商却说:“活动不能迟到,这是组织纪律!”
居民给力是最幸福的“味道”。创建美丽楼道那会儿,六楼新搬入的一对新上海人主动拆铁门,还承担了家门口的卫生。
康健街道党工委书记程伟告诉记者,去年街道在50多个自然小区中开展党建引领楼组自治活动,街道为提升居民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和社区治理能力,通过制定指导性方案,让党建工作进一步延伸到楼组,让党员在家门口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让群众在家门口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本报记者 袁玮 实习生 施昱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