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四难”变“两难”
一年一度的上海市民营院团展演活动,今年已经走到了第六个年头,此次参与申报的民营院团不仅数量达历届之最,且总体质量较之去年有所提升。但这样大好势头却给评委们出了两个难题,一是淘汰难,展演活动的参演剧目只限于12台,小节目限于8个,这意味着评委们要在99个剧目中删掉79个,工程量不小;二是评奖难,按规定优秀演出奖只有两个,要在好中选优的12台剧目中挑选,评委们感到有些棘手。最后经过协商,遴选了13台剧目入围,评出了4个优秀演出奖。
与今年民营院团展演评选的盛况不同,专家评审组负责人蔡正鹤说,2011年第一次举办展演活动时,民营院团大多处在资金难、剧本难、剧场难、市场难的“四难”困境,主办方要挑一部开幕剧目都难。如今民营剧团的“四难”向剧目评选“两难”的转变,正是上海民营院团力量的崛起。
经验:原创+精品
六年披荆斩棘,上海市民营剧团的掌门人们也积累了诸多“战斗经验”。现代人剧社社长张余指出:“民营院团的活力在于原创剧目的多样化和演出空间的多元化。”上海文慧沪剧团团长王慧莉则表示要善于发现创作“接地气”的原创剧目,走专业化道路。上海恒源祥戏剧团团长徐俊更是以“每一部戏都要成为历史一部分”的高要求来对待原创剧目。徐俊团长在论坛上透露,近年来在中外引发轰动的原创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有望与美国百老汇签订驻演合同,明年9月正式在百老汇舞台演出,为中国音乐剧正名。
以往一直致力于IP改编的锦辉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孙徐春也从自身的经验出发,直言虽然该公司出品的话剧版《盗墓笔记》狂揽票房1.8亿元,但也面临着版权到期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原创将会是站稳脚跟后的必然选择。上海市各民营院团就推崇原创剧目达成的共识,也正好说明原创精品剧目越来越成为民营院团的立身之本。
发展:搭牢时代脉搏
根据2016年度上海市主要剧场(场馆)商业数据统计报告,2016年上海50家专业剧场共举办商业性演出活动8853场,观众人次达607万,剧场实现演出收入逾9.5亿元。市场的繁荣为民营院团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上海市文广局市场处处长郁文昌指出:民营院团要处理好创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围绕时代主题,立足市场运作,又要发扬工匠精神,打造精品。原创沪剧《绿岛之春》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该剧由文慧沪剧团根据崇明岛“护鸟人”金伟国的真人真事改编,首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生态环境保护,紧紧抓住了时代的脉搏。
此外,松涛相声中心推出的相声剧《子曰》也收获了市场和艺术的双丰收。这部运用传统相声艺术的语言技巧,讲述圣人孔子故事的剧目,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