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粗糙的大手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汤水上撒着碧绿生青的葱花,对门的朱家阿婆边进门边高声嚷嚷:“快,快来接一下!上回吃了你家的圆子,今朝尝尝我家馄饨的滋味!”这幅图景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但至今想起,还是那样的清晰。
许多年轻人也许有所不知,那时候,农村人家大凡来了客人需要酒席相待,家里桌椅、碗筷不够时,是可以毫不拘泥地向邻居借用的。倘若邻居一时三刻不在家,你完全可以大胆地闯进去,自说自话地拿,笃笃定定地搬——那年头,村巷人家有几户会锁门呢?即使要出远门,也只是在门搭扣上象征性地挂上一把锁而已。主人家的想法几乎一样单纯:“吓,哪里用得着十二分劲地提防毛贼啊,况且有左邻右舍照看着呢!”
岁月的流逝中,我们确实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清贫年代,但这些礼尚往来的习俗,总会带来慰藉,温暖着人们的心。
可如今,旧时质朴纯然的亲情和爱情分明是越来越少了。一个最能获得人们同感的现象是,如今的居民楼里,已经鲜有邻里相互串门了,越是高档小区里,邻里越是走动得少。
倘若仅止于此,倒也罢了。可恨可叹的是,有些人不仅喝水忘了挖井人,而且一门心思地想着怎样去算计别人。
曾看到网上流传一则微信,说有位小伙子学车时本不想送礼给师傅,却不料有一天师傅忽然拿出一只高档打火机,在他面前一边把玩一边说:“灵口伐?这是最近有个徒弟送给我的外国货。”小伙子一下子厥倒:“奥巴,这样的暗示也太露骨了!”很庆幸,我学车时,师傅非但没有索要礼物,而且有时还自掏腰包,请我们几个同车的徒弟在小饭馆里用个便餐;但很不幸,我的一个朋友,还当真为了能够多点时间上车,被逼无奈地送了两条“红中华”给教练。《礼记·曲礼》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可这些个人的表现,分明与之背道而驰。
好在,今天,礼尚往来、以恩报恩的故事虽然与社会的整体发展不成正比,但也从来没有间断过,而且还潜藏着旺盛的生命力。媒体上时有“父债子还”、“寻找当年的恩人”、“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之类的报道;一些未婚青年在一方罹患重病之后始终不离不弃的故事,更是成为最好的证据。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也许,这样一种传统的礼仪之道,才是我们最值得珍惜的。在时代曲曲折折的前行中,当礼尚往来不仅不遭遇冷落,而且升华为“你送我三分礼,我报你十分情”时,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和睦的社会,也就注定不再是一个神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