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松江广富林街道西子湾居民区党支部书记郑丽娟的故事
~~~——松江广富林街道西子湾居民区党支部书记郑丽娟的故事
~~~——松江广富林街道西子湾居民区党支部书记郑丽娟的故事
~~~——松江广富林街道西子湾居民区党支部书记郑丽娟的故事
     
2017年05月0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指尖上的互动 心尖上的感动
——松江广富林街道西子湾居民区党支部书记郑丽娟的故事
李一能
■郑丽娟正向老人介绍“为老服务联系单” 邱成凯 摄
  人物小传

  郑丽娟  女,汉族,上海市松江区人。1980年3月出生,现任松江区广富林街道西子湾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所在小区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平安小区、上海市“十佳妇女之家”示范点。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先后莅临小区调研并给予充分肯定。郑丽娟获得2014-2015年度松江区“优秀党务工作者”、上海市2015年度优秀妇女之家负责人等荣誉,并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郑丽娟”书记工作室。

  “郑姐,周末的小区活动帮我留个名额,手慢抢不到啊!”“郑姐,小区乱停车该管一下了,可以和业主签协议,违反者取消包月按天收费。”……点开松江保利西子湾业主微信群,“呼叫”群主的信息一条接着一条。居民口中的这位“郑姐”,就是西子湾居民区党支部书记郑丽娟。这位“80后”书记用了7年时间,把原本互不往来的社区打造成了一个线上、线下活动丰富,温暖、热闹的“大家庭”。

  不轻易对居民说“不行”

  松江广富林街道保利西子湾是一个大型的人口导入型社区,有3355户居民,211家商户,是一般小区体量的2至3倍,小区外来人口多,青年白领多,高学历居民多,本科以上学历占了70%。社区中的许多居民都是在张江上班的IT从业者,他们把自己称为“湾民”。家住在松江,上班在张江,于是“湾民”们给郑丽娟起了个“两江总督”的昵称,郑丽娟笑称,这个“两江总督”可不好当。

  1980年出生的郑丽娟长着一张娃娃脸,许多居民第一次见到她都不相信这个“小姑娘”能把社区管理好。“7年前她刚来到社区时,小区问题很突出,物业工作不作为、附近垃圾场气味扰民,社区工作难度很大。郑丽娟和同事想进入居民组成的QQ群沟通,结果好几次被踢了出来。

  “居民的不理解,来自于不信任你能解决问题。”郑丽娟说,她用了好几年时间,才改变了这种局面,不轻易对居民说“不行”,是她重要的工作方法。前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她正准备下班,突然居委会来了一个浑身酒气的怒气冲冲的男子,说租约到期房东不肯退他押金,郑丽娟马上放下包安抚这位男子,给房东打了半小时的电话,终于说服他退还押金。见到问题解决,男子突然嚎啕大哭起来,说自己刚刚钻了牛角尖,如果要不回押金就准备把房子烧了。

  这件事让郑丽娟至今感触颇深:“闲事也要管,宁可自己多花点工夫,也要让居民多一点方便。”久而久之,居民们认可了居委会是个肯管事、管得了事的地方,有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到居委会找郑丽娟,信任感逐渐回来了。

  线上线下架平台

  西子湾社区居民多为上班的青年白领,他们早出晚归,与居委会的接触不多,开展社区活动一度非常困难,人都叫不齐,每次来的都是“老面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郑丽娟组建了“共建美丽西子湾”微信群,她任群主,所有居民都必须实名加入。刚开始一些居民还有顾虑,觉得实名加入会不会泄露隐私,但后来发现实名制的好处非常多,一是可以保证没有无关人士加入,二是大家说话都比较“靠谱”。

  作为一个发布社区活动信息、与居民沟通的平台,要当好群主并不容易。郑丽娟说,首先群主就不能“潜水”,必须亮身份,不能怕麻烦,也不能怕被“找茬”,对居民的建议、疑问必须每条必回。在“好群主”的带动下,社区微信群有了活力,因为社区居民都习惯在这个“永不下班”的居委会讨论问题、反映情况。

  要获得年轻人的认可,除了线上平台,线下活动同样重要。郑丽娟告诉记者,以前年轻人对社区活动参与度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活动不对他们的“胃口”。为此她调整了社区活动的模式,设计了“亲子乐园”、“闲置物品跳蚤市场”等年轻化的社区活动,一下子提起了居民的兴趣,有时参加人数太多还得限流,要名额得靠“抢票”。

  “年轻人知识丰富,思维活跃,内心也十分关心社区公共事务,只是没有参与的时间、参与的平台而已。”郑丽娟告诉记者,线上线下平台建设齐头并进,用居民最能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就是新时代社区工作成功的要诀。

  团队让她有底气

  “管这么大一个社区,个人力量非常有限,能管好靠的是团队。”郑丽娟说,她在西子湾社区工作七年,工作越来越有底气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她的身后有一支可靠的团队作为强大后盾。

  这支团队的主力,是社区居委干部。1987年出生的许晖,2009年就进入社区工作,他说现在社区工作繁琐的程度超乎想象,一天忙到晚10点下班,回家还要刷社区微信群。许晖说,郑书记做事身体力行,给年轻干部做表率,教会他们怎么敲开居民家的家门,通过“聊问题、聊家常、聊管理”的方式拉近干部与居民的距离。“现在居民工作的方式和以前不一样了,居委会干部要把服务送上门。”

  在这位年轻书记的带领下,社区的矛盾少了,热闹的活动多了,居民满意度提高了。因为和谐有爱的社区氛围,让许多居民都不舍得搬走,而社区有一位能干的“带头人”则成为了他们爱上社区最重要的理由。   本报记者 李一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迎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专题报道发展篇
   第A03版:迎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专题报道发展篇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影视/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A22版:国学论谭/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A2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A26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康健园
   第A28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指尖上的互动 心尖上的感动
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院士逝世
广告
新民晚报要闻A04指尖上的互动 心尖上的感动 2017-05-07 2 2017年05月0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