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叫苦
跳舞音乐又乱又吵
近日,记者来到莘城中央公园。步入大门,热烈的舞蹈场面抓人眼球:公园主干道两侧,簇拥着大量中老年舞者。他们找到搭子,摆好方阵,便跟着音乐节拍,跳起热情的“民族舞”“水兵舞”和“交际舞”等等。个个面带微笑、神采奕奕,沉浸在自己的舞蹈世界里。
与热闹“画面”同步传出的,是嘈杂音乐声。主干道两侧,分布着多个不锈钢电源箱,一只只大功率移动音箱接着插座(如图 徐驰 摄),播放出各种风格迥异的音乐,混杂交织出阵阵噪声,不断刺激着耳膜。记者打开手机测音软件,屏幕上的数值高达76分贝。
与道路两旁“载歌载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游客面露愠色。“跳舞可以,但能不能控制音量,别影响我们散步呢?”经常携老伴来公园散心的刘老伯直言,公园本身面积就不大,跳舞的噪声传得又远,不免让游人心烦。也有人建议,不提供公共电源,能有效缓解噪声问题。
舞者“喊冤”
休闲空间实在太少
今年刚退休便加入广场舞队伍的黄阿姨说,舞友们因爱好相同,相聚在公园,组织编排各种舞蹈,已有多年历史。她直言,周边只有这个公园能提供场地,来满足他们这点小小的业余爱好。
“音乐越放越响,很多时候是‘不自觉’的。”黄阿姨解释道,正因为空间有限,几支“舞蹈队”挨得比较近,跳到兴起的时候,为了不受隔壁队伍的影响,跟上本队的节奏,才会适当地调高音量。
园方无奈
无执法权只能劝阻
负责公园日常管理的彭先生透露,莘城中央公园地处莘庄地铁南广场区域,周边毗邻多个居民小区,这座占地64亩的小公园,日均接待却超过了3200人次。正因为“离家近”,成了不少舞蹈“发烧友”眼里的“香饽饽”,只要不下雨,他们基本天天报到。
“根据《上海市公园管理条例》,公共电源必须免费提供给游客。”园方坦言,作为“文化进公园”的一部分,这是市民享有的权利。
对游客提出的噪声扰民问题,园方颇为无奈地表示,他们曾多次劝阻,并召集各支舞蹈队的负责人开会。但真正面对噪声扰民时,园方并无执法权,只能劝阻。目前,各支队伍均承诺控制时间、降低音量。
有法可依
还需各方综合施策
一面是百姓投诉噪声扰民,一面是老有所乐锻炼身体,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平衡点呢?实际上,2013年3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社会噪声污染防治办法》中曾明确规定,对测试点声源噪声≥70分贝的,公园管理方应及时劝阻,不听劝阻的,报公安部门处理。
上海市容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也坦言,目前就实际操作和执法角度来说,仍然面临不少现实问题,还需要公园与舞蹈爱好者共同协商解决。市民则希望,相关主管部门和公园方面负起监管责任,保证游客的基本利益。 本报记者 徐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