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博物馆,没有围墙。
博物馆里,展出的,可以是一种历史建筑风貌,可以是一种古老艺术,也可以是一种生活形态。
博物馆,因何没有围墙?在一座人文之城,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又意味着什么?
今年,上海建城725周年,老西门问世464周年。昨天,“百年老西门”纪念活动,将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呈现在公众面前。
老西门,就是申城一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老西门,是上海老城厢的发祥地之一。在这里,上海传统民俗文化地域特色明显,人文资源丰富。
这里,曾诞生了敬业、龙门、梅溪、蕊珠四大书院;这里,还拥有市级革命纪念地上海沪南体育中心、明代大科学家徐光启故居、上海市区唯一的儒家圣地文庙,以及伊斯兰风格的小桃园清真寺。还有,上百岁的“红房子”妇产科医院,童涵春、大富贵、乔家栅、老同盛,一众“百年老店”也都云集于此。
所有这些,勾勒出百年老西门的独特样貌和精神气质。走近老西门,无论清晨黄昏,都不难感受老城厢的亲切、温厚和丰盛的家底,就好比一个大户人家,沿袭百年,家风鲜明,气韵独特。
岁月远走,历史文脉要精心保护,文化记忆要用心留存,老西门的家风、气韵又如何传承?老西门的办法是:文化创意。
近年来,在人文老西门,春联大会、端午诗会,无不引来全城、全国、全球的爱好者参与其中,尤其是连续开展12年的春联大会,更是老西门提升人文素养、促进社区和谐的文化品牌。
今天,打开《百年老西门》摄影集,历史风貌扑面而来,打开《老西门人文地图》电子版,网上神游,老城厢尽收眼底。近在眼前的端午诗会,正酝酿着呼朋引伴;并不遥远的春联大会,也积蓄着来年新春的勃勃生机。
所有这些,都会让更多人知晓老西门——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没有围墙,家风传承,文脉流转,便也有了未来。
距离老西门不远,田子坊,另一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里,京昆雅乐,正在上演。
2001年,昆曲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首批“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16年后,昆曲走进了人流如织的田子坊。一部《长生殿》,穿越时空,田子坊小戏台变成大舞台。不同于通常的演出,在田子坊小戏台,舞台上没有帷幕,演员化妆、表演、卸妆,观众都看得清清楚楚。
你看,“杨贵妃”坐在妆镜前,对镜理红妆,精致的发髻如何梳就,华美的凤冠霞帔如何打理,好奇的观众一览无遗。
演出开始了,舞台上,一曲《长恨歌》荡气回肠;演出结束了,观众若是意犹未尽,就请到台上来,“唐明皇”和“杨贵妃”手把手教你昆曲基本功。
就这样,游客们做了回“零距离观众”,或许是第一次欣赏昆曲,未必能听明白那唱词到底唱了些什么,可这又有什么关系,亲眼看见亲耳听见昆曲之美,足矣——就好比,我们不必是博物馆专家,但博物馆的赏心悦目,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
田子坊,能够成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蜕变的过程,并非没有纠结。上世纪90年代,破败田子坊,不宜居,是拆还是留,若留,如何留,没有先例。决策者权衡再三,田子坊,留下来,保护性利用。
今天,田子坊,一个曾经天天拎马桶的二级旧里街区,变身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上海十大时尚地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今天,田子坊依然保存着率真的里弄生活,被誉为上海历史风貌和石库门里弄生活的“活化石”和展现上海海派文化、传承历史文脉的“文化湿地”,近悦远来,老年人可以重温历史,年轻人可以感受时尚,外国人可以体验海派文化,中国人可以接触国外元素。
申城,一座人文之城,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所有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向世界传递的,正是这座城市的温度;这温度透露的,正是锐意创新、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气度、胸怀和格局。
这样的气度、胸怀和格局,让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申城,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公园最宜休憩,这些,不只是愿景,更是使命必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