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要闻·广告
     
本版列表新闻
拿到“中国绿卡”后,他将把研究重心向上海倾斜~~~
拿到“中国绿卡”后,他将把研究重心向上海倾斜~~~
拿到“中国绿卡”后,他将把研究重心向上海倾斜~~~
     
2018年04月0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拿到“中国绿卡”后,他将把研究重心向上海倾斜
诺奖得主维特里希的中国缘
郜阳
  拿到中国“绿卡”——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维特里希教授笑了。从2013年来上海科技大学任特聘教授,并在张江创建学校首个核磁实验室,这位瑞士科学家就开始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同频共振”。如今,他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中国上海,培养青年才俊。“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设备和宽敞的实验室,将会继续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库尔特·赫尔曼·维特里希(Kurt Hermann Wüthrich)被授予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

  不一样的名片

  走进办公室,维特里希教授拿出一张名片,特意提醒记者看上面的图案,“这是诺贝尔奖委员会为我设计的。”2002年,维特里希教授因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而共享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在这一方法出现之前,只有X-射线晶体学方法能够在冷冻的晶体中测定大分子的三维结构。维特里希教授的发明,使得核磁共振技术成了结构生物学领域的三大研究手段之一。

  2013年,因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创始所长史蒂文斯教授和上科大校长江绵恒邀请,他成了iHuman研究所的第一位特聘教授。来到上海后,他创建了上科大首个核磁实验室,组建了由他领衔的课题组和核磁共振研究团队,目前上科大已经配备了三台高灵敏度的核磁共振波谱仪。

  “维特里希教授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不少学生都是国外知名学府的教授。”上科大维特里希课题组研究副教授刘东升说。

  不一样的缘分

  早在1983年,维特里希教授就曾和妻子来过中国,与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学联合会(IUPAB)的中国代表会面。当时他是IUPAB秘书长,在他和妻子的努力下,中国成功加入,这也是1949年以来我国首次加入具有极高国际影响力的科学联合会。

  “我第一次见到教授是在2003年,他在清华大学做学术报告。”他记得,教授当时抽出自己的皮带,形象地类比蛋白质的计算结构。

  去年,维特里希教授将先进的氟标记、酵母表达G蛋白偶联受体(GPCR)等技术引入上科大的核磁共振课题组。今年5月,维特里希教授将主持中国科学院的交叉学科论坛,邀请国内主要大学及科研机构的核磁共振波谱学及磁共振成像领域的专家学者,促进磁共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运用。

  不一样的坚持

  是什么激励维特里希教授在科学的道路上一直前行?从刘东升的观察中可窥一二。“他对什么事都保持好奇心,每次坐车都带着地图,经常问司机到哪了。”

  除了指导核磁实验室的日常研究,教授还给研究生讲授“结构生物学”课程中的核磁共振波谱学部分。每年,他都会为上海大学生做“我的科学生涯”讲座。尽管他年事已高,但仍未停止科研,现在还是一个高产的科学家。“我们都很钦佩教授。”刘东升说。

  见习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广告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专版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新民法谭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旅游
   第A26版:旅游资讯
   第A27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广告
   第A28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允许外籍人才在自贸区兼职创业
诺奖得主维特里希的中国缘
广告
美国版要闻·广告A03诺奖得主维特里希的中国缘 2018-04-03 2 2018年04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