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体育/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三心”贯穿陆元盛乒乓生涯
~~~“三心”贯穿陆元盛乒乓生涯
     
2019年08月0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耐心 细心 真心
“三心”贯穿陆元盛乒乓生涯
陶邢莹
■ 陆元盛为本报读者题词
扫二维码 看精彩视频
  国家体育总局乒羽管理中心,陆元盛迈着轻盈的步伐,捧着一本笔记本,笑意盈盈走了进来。逢人便打招呼,他那带着上海腔的普通话,辨识度极高,已经退休的他,依然将这儿当做自己的家,最近成为国乒参谋还要跟随国家队飞赴各地集训。

  他疼爱队员,耐心、细心、真心这“三心”,贯穿了他整个乒乓生涯。 

  1 不服输 改技术

  陆元盛很庆幸,能在乒乓特色学校上海巨鹿路二小读书,自此开启了乒乓生涯。

  还记得1964年,巨鹿路二小在比赛中获奖,中国乒协奖励了一个乒乓球台,“脚是木头的,很粗,全校同学每天要抢着去打球。”陆元盛也不例外,怎样才能有更多机会在这张球台上打球呢?他便苦练球技,争取进校队。“进校队是要打擂台的,而且功课也要好,为了梦寐以求的机会,我勤学苦练。”于是,菜场里的台子、弄堂里的门板,成了陆元盛课余练球的地方。二年级时,陆元盛便入选校队成为主力。

  1972年进国家青年队后,因为瘦小,陆元盛连访问比赛都轮不上。不服输的他有空就研究,以求异军突起。原来他打两面反胶,就琢磨改长胶,“换了一个半长胶,差点换回上海队去了,后来留在青年队。”执着的陆元盛没有打退堂鼓,最后练成了反胶、长胶倒板发球、接发球、削球的绝活。

  2 持“魔杖” 玩削球

  一根“魔杖”,一种削球,陆元盛在国乒低谷期的横空出世,为国乒的重新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1974年瑞典公开赛,初出茅庐的陆元盛一炮打响。手下败将、世界冠军本格森,输得心服口服,一块球拍的故事,传为佳话。

  国乒男队在1973年世乒赛团体赛上输给瑞典队,需要克敌制胜之术,徐寅生等人就想从队内选“秘密武器”。次年瑞典公开赛,队里派上清一色的青年选手,锻炼新人。

  陆元盛第一场球就跟世乒赛冠军本格森打。上场前,他心里直犯嘀咕:“好不容易出一次国就跟他打,别不过十分啊。”没想到,陆元盛不仅打过了十分,还赢下了这一场。

  晚宴上,本格森跑到陆元盛面前说,“我要好好研究你,下次再见到你,我们再战。”三天后,两人再次交手,陆元盛又赢了。这一次,本格森掏出一块印有自己头像的球拍,送给陆元盛。然后,他拿着陆元盛的球拍,左看右看,陆元盛自豪地告诉他,“我这是红双喜032的底板。”

  国乒小将大胜世界冠军的消息,在国内传开,陆元盛的削球绝技,被国外选手誉为“魔杖”。后来陆元盛当了国乒教练,他的爱将丁松,也同样用削球打败了本格森的弟子。

  3 教丁松 不放松

  1991年的一纸调令,陆元盛赴国家队任教,当时的国乒男队经历了历史上最惨痛的危机——在世乒赛上仅名列第7。女儿刚两岁,陆元盛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北上之路。

  去国家队报到时,他提出一个要求,带一两名上海队的队员进国家队。丁松,成了他在国家队精雕细琢的第一位世界冠军。

  丁松最早于1986年入选国家青年队,因为违纪,两年后退回上海队,再加之种种原因,被上海队也停训了。1989年陆元盛退役,担任上海男乒主教练。他觉得丁松是块好料,经过“挽救”,丁松成为了上海队的顶梁柱。

  带着丁松北上,陆元盛在他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一种适用于丁松削球打法的全攻全守技术,在师徒二人的潜心钻研下,诞生了。

  丁松当时打的是两面反胶,但效果不理想,陆元盛便在仓库里左找右找,长胶不行、反胶也不行,最后,淘到了一块不正规的红双喜海绵。“我就要不正规的海绵,就要跟老外不一样,能冲下旋球,发球转,老外的海绵摆短就容易冒高……”

  第43届天津世乒赛,国乒想出奇兵,男团决赛前一晚,教练组尚未决定用不用丁松,但陆元盛“骗”了他,“明天你肯定要上场。”那一晚,丁松紧张得要命,怕自己打不好,睡不着觉,陆元盛鼓励他:“你有这个技术,不要怕。我本身的打法就是削球,当教练对削球更有研究。”决赛当天下午5点,最终教练组拍板,上丁松!

  丁松没有辜负恩师的期望,在第三场中大胜瑞典队卡尔松,为中国队以3:2获得最终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4 率女队 续辉煌

  1995年,陆元盛执掌国家女队(见上图)。王楠算是陆指导慢工出细活的一个“作品”。

  1995年访欧比赛,陆元盛主力一个都没用,而是带杨影、王楠、李菊、王晨四个人打了五站,“必须给新人更多锻炼机会,结果,她们通过比赛证明了自己。当时我想,两年以后她们就可以派大用场了。”

  1998年曼谷亚运会,小将崭露头角,王楠和李菊拿了女双冠军。到了2000年,这四个一次都没打过奥运会的新人,却在悉尼奥运会上大放光彩,最终王楠李菊分获女单冠亚军,两人同时登顶女双冠军。

  王楠之后,张怡宁接班。

  陆元盛认为,张怡宁是个聪明的姑娘,“她喜欢跟优秀的人在一起,从小就跟在世界冠军后面,拎包、主动买吃的。”在他眼里,王楠和张怡宁是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队员,“别看张怡宁平时没什么表情,其实她内心天天在琢磨怎么打好球,晚上睡不着,听人家说她晚上老是睁着眼睛想事情。”而王楠对乒乓事业持之以恒的付出,也令陆元盛感动,“那时她练得手上都是泡。”

  王楠和张怡宁在世界女子乒坛开拓了一片天,这是陆元盛执教生涯中光辉一笔。陆元盛总结道:“在有人的时候你就要注意带一两个小孩,否则这个队在某个时候一下子就会没有主力可用了,以后让谁去当这个教练都难带。”这也是国乒长盛不衰的秘诀。

  执教女队的方法,陆元盛自有一套。不需要打骂惩罚,但要给她们一个目标管理。“我总结出来一点,从小就要让孩子学会独立。人要有奋斗精神,要懂得去追求,这样我就不用去管那些杂七杂八的小事了。”

  秉持这样的执教理念,总是笑呵呵的陆元盛,在男队“挽救”了丁松,在女队延续了辉煌。张怡宁大婚当天,陆元盛激动地说,“看到张怡宁结婚的那一刻,感觉就像是自己的女儿出嫁一样。” 

  5 红双喜 用到底

  红双喜032的底板,伴随着陆元盛运动员生涯的辉煌;而当他成为国乒金牌教练时,他的弟子也延续了使用红双喜这一传统。

  他给记者讲了一则趣事:有一次丁松怎么也找不到感觉,非要一块43度的红双喜海绵。陆元盛很为难,心想,红双喜工作人员刚坐火车回上海,你又要叫人家过来,太麻烦了。他便跟丁松说:“行,三天后给你。”然后,用橡皮悄悄地将40度的字样擦掉,改写成43度,交还给丁松。被蒙在鼓里的丁松一试,开心了,“这块好,就是这个感觉。”

  从男队到女队,陆元盛带出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也见证了红双喜的一次次进步。有一次王楠参加女子世界杯,胶皮检测不合格,陆元盛亲自给她重新刷胶皮直到深夜。后来,红双喜开创先河推出套胶,王楠是当时队内唯一一个全套用红双喜器材的选手,并成为国乒历史上夺得世界冠军最多的女运动员。 本报记者 陶邢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第A11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康健园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耐心 细心 真心
姚基金慈善赛走过12载
美国版体育/文体新闻A16耐心 细心 真心 2019-08-05 2 2019年08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