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青年投身谍报
格里古列维奇约瑟夫,1913年5月出生在维尔诺(今属立陶宛),曾用过亚瑟、马克斯、米歇尔、尤济克、帕德莱和菲利普等化名。1918年立陶宛脱离俄国独立后,对异族人和异教徒毫不宽容,对持不同政见者更是水火不容,逼得这家人移民阿根廷。1931年,因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他被当局投入卢基什卡监狱。获释后,他来到波兰,继续从事政治活动,两年后被波兰政府驱逐,转到法国索邦大学求学,并加入国际革命战士救济会巴黎分会。
该组织主要向全世界宣传革命、帮助左翼地下斗争,其活动受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影响。为了融入巴黎社会,格里古列维奇取了个法国名字“马丁·埃德蒙德·安蒂昂”,凭着语言天赋,他只用三个月掌握了法语,而且不带口音。不光是法语,格里古列维奇一生会说十种语言,甚至像西班牙语的各种方言都能娴熟驾驭,以至于后来他去拉美,有人把他当成阿根廷人,有人说他是哥斯达黎加人,还有人称他是墨西哥人,反正“人见人熟”。
在巴黎期间,苏联就想吸收他,但因他急着赶往阿根廷探望病重的父亲而搁置。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格里古列维奇作为志愿者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他化身为“阿根廷志愿兵何塞·奥卡姆波”,在共和军战斗力最强的第五团(号称“指挥官熔炉”)当连长,很快以军功擢升为马德里城防参谋长助理。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很快又注意上他,查清他就是救济会的老人,在卢比扬卡总部的记载中,先后以立陶宛人尤济克、波兰人亚瑟·科瓦利斯基、法国人马丁·埃德蒙德·安蒂昂的面目出现过。于是,苏联驻西班牙情报站长、西班牙共和国安全总顾问亚历山大·奥尔洛夫(代号施韦德)亲自对他实施招募,这个热血青年早就做好为苏联工作的准备,因此招募工作简单到填张表走个形式而已。
总能取得成功
加入苏联谍报队伍后,格里古列维奇照例要经受各种考察。他的第一个任务是消灭共和国和西班牙共产党的敌人。当然,这不用他亲自开枪,而是制定行动计划并提供各种保障。他还负责训练在佛朗哥叛军控制区内从事破坏和纵火的“特种部队”。
1938年4月,格里古列维奇奉命回到莫斯科,接受完特种培训后,化名“菲利普”进入美国,5月又潜入墨西哥,开展拉美地区工作。1940年12月,他进入阿根廷。1941年6月,格里古列维奇被任命为苏联驻南美情报站长,负责在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和巴西等地组建谍报网和驻阿根廷的反法西斯破坏小组。克格勃档案显示,1941-1944年,该站在为纳粹德国运送战略物资的阿根廷轮船上安放150多枚炸弹。1943年,情报站受到阿根廷警方监视,格里古列维奇不得不改组谍报网,并在次年10月底搬到乌拉圭的蒙得维的亚。但不管走到哪里,他都能取得成功,获得勋章和荣誉。
1945年八九月间,格里古列维奇冒充哥斯达黎加公民,化名特奥多罗·波涅菲尔·卡斯特罗移民巴西,在这里,他用一年多时间进行向欧洲潜伏的准备。1947年11月,他从里约热内卢回到莫斯科,参加秘派特工训练班,为到欧洲从事地下工作准备假履历。1949年,他化名马克斯,担任苏联驻意大利情报站长,而公开身份却是哥斯达黎加咖啡代理商,后来干脆混上该国驻意大利和梵蒂冈大使。
舌战苏联外长
1951年联大六次会议期间,苏联外长维辛斯基严厉抨击中美洲几个小国充当美国帮凶,言辞之激烈令哥斯达黎加外长霍赫·梅莱诺无从应对。
此时,哥斯达黎加代表团成员、驻梵蒂冈大使卡斯特罗挺身而出,连夜为部长赶出一篇反击稿子。第二天上午,梅莱诺在联大会议上发言时,一下子扭转了局面,昨天还占上风的维辛斯基满脸冷汗。这篇讲稿由此成为哥斯达黎加外交的凯旋曲,其作者也为自己赢得在国际舞台上令人称奇的仕途。
继梵蒂冈后,卡斯特罗先后被任命为驻意大利、南斯拉夫大使,而且成了罗马、贝尔格莱德达官显贵的座上宾。他与罗马教皇庇护十二世会面十多次,被拉美国家驻意大使团推为使团长。但他与苏联驻意大使米哈伊尔·科斯特列夫始终找不到共同语言,后者在报告中称其为“苏联公开的敌人”。此后,卡斯特罗在联合国不止一次批评苏联外交政策,气得维辛斯基大骂他是“帝国主义走狗”,但他哪里知道,这个卡斯特罗正是苏联特工格里古列维奇,他的真实身份,全莫斯科只有斯大林才知晓!他提供给莫斯科的政治情报质量之高,获得斯大林的高度评价。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格里古列维奇重返莫斯科,并从情报机关退役。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先后通过历史学副博士、博士论文答辩,当上科学院通讯院士,还联合创建科学院拉美研究所,出版30多部著作。1988年,格里古列维奇去世,走完了传奇的一生。 常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