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届新民晚报夏令热线开通近一个月,解决了许多市民的“急难愁”问题。但也有一些问题,较难解决或暂时没法根治。
比如,夜深人静,部分架空线入地和合杆市政工程仍在施工——都有许可证;都按规定在22时后不用大型机械,改以人力结合低噪音设备。由于多数上街沿的路幅不宽,施工需占车行道,一般选择车流量低的深夜时段。开挖无法完全避免噪音,引来不少投诉。
又如,烈日当头,不少市民反映公交站缺候车亭,路边等车无奈忍受日晒雨淋。目前,全市有大约四成的车站依然暴晒在阳光下。看似简单的遮阳亭,从无到有需满足多个条件:人行道至少宽3米、周边商家住户同意、不能影响地下管线,缺一不可。
从深夜施工到白天暴晒,职能部门想方设法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组织第三方测评,督促工地文明施工,制定全要素技术规范;拆违建拓宽人行道,与周边店铺沟通协调,每年制定建设计划,提高候车亭的覆盖率。客观难度依然存在,仍需市民理解支持。
走过26年的新民晚报夏令热线,在市民群众与职能部门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既为百姓开辟倾诉渠道,也督促政府为民办实事、解难题。
沟通之桥,非万能灵药,无法让所有夏日烦恼一扫而空。但它能拉近市民和政府的距离,让职能部门及时听到百姓呼声,也让市民了解相关部门的努力和难处。这座沟通之桥,能借“曝光监督”推动整改,亦可凭“答疑解惑”消弭误解。多换位思考,就能多些同理心。
还有一些问题,不难解决却拖而不决。比如,德州二村20多根电缆线摇摇欲坠,半个月没人管,只因权属单位多,迟迟无人维修;又如,12345上个月共接到近600个针对洗车店的来电,投诉堵塞人行通道、涉嫌无证经营、影响周边环境……处置效率往往不高,也与涉及市容、交通、环保、工商、城管等较多部门有关。
沟通之桥上,越来越多市民尝试多一份理解和支持,职能部门是不是也应再多一份担当,跨前一步,主动担责,让“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尴尬再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