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际间互动更紧密
1929年秋天,浙江省博物馆诞生于西子湖畔。在建馆90周年之际,浙江省博物馆精心策划了5大临时特展为观众送上文化大餐,其中正在举行的“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汇聚传世唐宋古琴重器,如唐“石上枯”琴(宁波博物馆藏)、宋“飞龙”琴(安徽博物院藏)等,配合浙博馆藏的唐“彩凤鸣岐”琴等,以传世唐宋古琴名品为载体,以期呈现唐宋时期绚烂多姿的古琴风貌。
“越王时代——吴越楚文物精粹”展目前正在浙博孤山馆区西湖美术馆热展中,展览汇集了全国27家文博机构300余件馆藏精品,以越文化为主线,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3个最有影响力的诸侯霸主吴、越、楚之间相互征伐、文化融合的历史片段。
2018年,上海博物馆在举办“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时,有意识地与江南文化勾连起来,策划了“董其昌和他的江南——2019上海博物馆奇妙夜”活动,举办了江南丝竹音乐演奏。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博物馆东馆将重点展示优势门类,并增强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特色。
艺术家交流更频繁
近日,《寻觅江南——乐震文、陆春涛双个展》在苏州美术馆开幕。这是苏州美术馆继主办《意象江南——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艺术大展》《三生长忆是江南——海上名家姑苏诗意作品特展》《初心·前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书法名家特展》之后,又一以“江南”为主题的重要艺术展览,也是苏州美术馆尝试从更为纵深的视角来展现海上优秀艺术家对江南文化、江南诗意的独特体验。
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的“月耀金陵——赵冷月书法精品展”也受到了书法界的关注。此次展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江苏省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派书法艺术在观念性表达方面继承千年艺术传统、取得创新发展的新风貌。
事实上,越来越多上海艺术家的展览开始“走出去”,不满足于在上海举办展览,更希望通过长三角的平台扩大影响力。而长三角的艺术家们也纷纷来到上海,今年4月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行的“意象江南”艺术大展上,70多位艺术家,虽然出生的年代、背景不同,但大多成长或曾经生活工作于江南。他们的作品展现了各自内心对丰厚蕴藉的“江南”诗意的苦苦追寻。
助力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自古以来文化联系紧密,更是成为一体化的重要纽带。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脉相通,区域文化合作先天优势明显。知名学家熊月之认为,江南文化是海派文化的根基,海派文化是近代上海对于江南文化的熔铸与升华。
当前,江南文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共同精神家园。据专业人士介绍,长三角各地展馆可通过探索文旅、文商、文体、文教、文创等多种路径,推动单一、单向的模式向多元、多维方式的转变,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首席记者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