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元载为度中郎中时,就因“敏悟善奏对”,巧于逢迎,取得了肃宗的宠信。肃宗去世,李俶继位。元载以重金贿赂李俶的内侍董秀,并派自己的主书卓英倩与董秀单线联系。这样,代宗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元载的视野之内,代宗有什么打算,有哪些难言之隐,元载也就了然于胸。一旦皇帝召见,特别是碰到“龙颜”大怒,诸臣颤慄之时,他常能“承意探微,言无不合”,从而深受代宗的宠幸。
元载的权势欲并不到此为止。唐代宗大历元年,他干脆仿赵高故事,规定“百官凡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然后奏闻”。他打算把“至尊”的皇帝架空,而由自己独掌大权。此举激起了皇室及忠于李唐朝廷的大臣们的强烈反抗和不满。公元777年,代宗在杖杀了已晋升为“左内将军、知内省事”的董秀后,翦除了元载的耳目,最后一举粉碎了元载集团。
人们也许会想,要是董秀是个正角,他拒绝做元载的密探,那么,唐代宗大历年间的历史或许会另有一番气象。但事实上,在李俶的身边绝对不止一个董秀,即使没有了董秀,还会有孙秀、王秀、张秀出现。因为有什么样的君主,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大臣和内侍。一般说,有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的“上”,就会有善于揣摩,阿谀逢迎的“下”出现。封建专制的“家天下”制,为趋炎附势者提供了晋升的机会和捷径。一两个正臣往往无为也无力扭转乾坤,更无法改变封建王朝的颓势和局面的。史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