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生活垃圾有效分类,二次分拣很重要,但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多数小区的垃圾分类的“重任”,落到了物业公司保洁员的身上。现行物业管理条例并不包含物业公司的垃圾分类职责,也终究不是实行垃圾分类的长久之计。究竟,垃圾分类该如何走出困境?专家表示,需要政府投入经费支持最初开始的分拣工作。
保洁员义务分拣
虹口某小区规模不大,一栋写字楼加上三栋住宅楼共四个楼梯,有300多户。据物业工作人员介绍,小区从今年3月就开始试行垃圾分类。几个月下来,分类的效果稍有显现。尤其小区在四五年前就开始设置有害垃圾回收点,如今有害垃圾分类已基本不成问题。
试行之初,街道居委会除了给每户居民派发两个垃圾桶外,还在每个大堂门口设了四个分类桶。而每层后楼梯原有的垃圾桶,就被设置为厨余垃圾桶。“目前保洁员都是按照分类桶来收纳垃圾。但具体每个桶里的垃圾是否分得正确,分拣这一步骤还无法做得这么细。”物业工作人员坦言,小区楼龄十年左右,但1.5元/㎡的物管费从来没涨过。“物业管理还在亏钱,若要增添清洁工分拣工作就又要花多一笔钱,对企业而言压力很大。”
要保证好分类效果,社区专家认为,除了需要长期宣传,潜移默化改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还需要政府投入经费支持最初开始的分拣工作。
廿余万元处理机闲置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最初的垃圾分拣,有的小区明明已备有垃圾处理机器,却不得不闲置十几年。
普陀区的业主周先生所在的小区有一台价值二十多万元的垃圾处理机,可以将分拣后的有机垃圾直接变为绿化肥料,“听开发商说,当年有关部门要求小区必须设置这样一台垃圾处理机,才可以验收交房。但苦于没人分拣垃圾,这么好的机器成了摆设”,周先生告诉记者,当年,业委会曾请求绿化部门推动垃圾分类,宣传分类知识,却得到对方这样的答复:不管有机还是无机,我们都是统一处理。
对此,当初该小区的业委会也有一肚子苦水,当年这么先进的垃圾处理机,还是比较少。鉴于这台机器耗电量较大,业委会原想联合附近多个小区,资源共享“变废为宝”。然而,就是卡在“垃圾分拣”这一环节,美好的设想化为了泡影。
“垃圾分类确实有点麻烦,但做到了这一步带来的环保效益却是无穷的,希望今后有关部门加强宣传,给予更多经济上的支撑。”业委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