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安顿真好,乔迁新禧住进新家更是锦上添花,喜上眉梢。
花甲朝上的我,居然额头碰到天花板,得益于拆迁跨过黄浦江住进了楼房。楼房18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坐落航头大居,取名于鹤沙航城。从窗口眺望,视野开阔,一条小河映衬着一条大街,镶嵌着别致的楼盘,架构新颖,风景清幽,我把拥有的两室一厅就叫做新家。
在浦西,尽管隔壁邻居言语不多,往来甚少,但生活成了习惯,早出晚归连路上的店名都记得滚瓜烂熟;新家落成,只有里屋人热乎,外面全是陌生之地和陌生面孔,生活自然少了些许情趣。上班时在单位里可以与工作一道的打个照应,有空拉拉家常。哪怕是一个打工仔,同行相逢或许称兄道弟,或许把盏言欢,忘却了一天的劳累。起初住进新家,忙忙碌碌装修,时间总算打发过去。而今不提当年豪迈激情,退休在家欲图个清静,亦在情理之中。久而久之,守在家里不出门却不是个滋味。
我得知社区里有一个老年活动室,多数成了老年麻将搭子的乐园,我没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不能怨天尤人。好在社区推行居民自治,在小区成立志愿者队伍,我乐意报名加入了这一行列。做一个小区志愿者,无非是维护小区环境,参加活动室值班,夜间摇铃,分发张贴宣传信息罢了,我是这么认为的。这种上手不上肩的义务我力所能及,穿上红马甲或戴上红袖套,做点公益事业合乎我的意愿。参加小区志愿者活动,总会发现远远超出我想象的正能量事体。有一个寒冬的深夜,独居老人摔倒在自己家里不能爬起来,他记得志愿者的手机号码,是志愿者把他从冰凉的地面上扶起来,拨打120挽回了生命。我为志愿者自豪。留心观察是我原来写文章养成的习惯,而且喜欢把留心的事收集在记事本里。志愿者里有故事,偶尔整理成章投稿报社,还能找回当年见报的初心。弘扬了正能量,本身又有一种获得感。
自身进入志愿者角色,生活内容很充实。社区委派我收集居民的建议,在小区开办读书班,我乐不可支。读书班从制定读书计划到寻找和复印学习资料,以及授课辅导全由志愿者搭台唱戏。这是一项需要时间和毅力的灵魂工程,我接旨上任了。俨然自己是课堂上的一名文科教师,风采依然。当然,社区发挥着引导作用,提供读书场地,提供大量书籍,提供资料印刷的方便。
刚开始,只有久旱逢甘霖的知青和老牌大学生捧场,相继读书人的读书心得、诗歌、散文陆陆续续汇聚出刊成册,颇具影响力。航头大居各个居站的读书人,慕名而来以书会友,营造出一见如故相得甚欢的氛围。我们读一本书或一篇好文章,采取分章节导读、大家大声诵读的办法,读后进行讨论,写感受和心得。有时走出课堂,走进大居实地参观学习,访问动迁居民入住新家的感受,定期刊出读书人的文章。有时为了整理打印读书人的文稿,双休日我就在电脑上忙碌着,甚至挑灯夜战,仿佛在追赶进度报表那么神圣。倾心,审慎,赢得读书人的认可,志愿者的服务内涵得以提升,我的人际网络关系渐渐地从相知相识扩展开来,情趣盎然,一发而不可收。
新家新气象,老者有奔头。小区形成规模,接踵而来是小区业主翘首以盼的业委会成立。我是这里的业主,与小区周围的居民频繁接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小区业主竟把我推到了业委会主任的岗位上。业委会是业主的新家,家大业大,分量不轻。我的命运应允了一句老话:做到老,学到老。
入住新家是这样生活,心情格外舒畅,精神为之振奋。退休之后,在人生履历上不妨比作是住进了新家,阳光并没有黯淡。如果在小区里还能与左邻右舍爱心互动,其乐融融,那么,证明在这个新家里——你我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