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鹤沙滩
     
本版列表新闻
~~~——读严歌苓《波西米亚楼》后感
~~~——读严歌苓《波西米亚楼》后感
~~~——读严歌苓《波西米亚楼》后感
~~~——读严歌苓《波西米亚楼》后感
~~~——读严歌苓《波西米亚楼》后感
     
2020年06月1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波西米亚楼我喜欢
——读严歌苓《波西米亚楼》后感
陈彩菊
  ■书香航武读书社  陈彩菊

  女作家严歌苓1958年出生在上海,是一个20岁就出作品的美籍华人作家。她的文笔和她的外貌一样的美丽,尤其是她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折射出了复杂的人性哲理和批评意识。

  《波西米亚楼》是她散文中的其中一篇,这篇4000左右字的散文丝丝入扣,写出了她与众不同的,面对艰难困苦生活的浪漫情怀,和对精神生活,事业的向往。

  “波西米亚”在英文中是一个形容词,是追求自由奔放浪漫而且有内涵的意思。

  波西米亚楼是严歌苓初到国外,还是穷大学生时住过的一栋楼。文中的“我”写道:“我被带到这栋波西米亚楼公寓里……内部装潢却很奇特:粗粝的原木门窗,墙壁的砖石垒砌全然裸露,……所有的家俱都显出质朴和灰暗的调子……透着一层无可言状的情绪。”读到这里,我的眼前会浮现出上海的陈旧老洋房,石库门房屋场景,这些老建筑里有许多鲜活生命,可歌可泣的故事。严歌苓笔下波西米亚楼的故事更是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的。她写道:“我马上喜欢上了这座公寓楼,它似乎是逃遁现代物质文明的避难所,也有一层对强大无情的美国之流社会叛逆以及自我流放的意思。”这是多么精彩的揭示!通过严歌苓的描述,我看到了国内外,全世界人们都是追求精神生活胜过物质生活的,人类的发展有些地方是相似的。中国随着飞速发展的经济产生了物欲横流,中国人的拜金思想的严重,正在引起国人的关注和抑制。

  严歌苓在文中写道,出租波西米亚楼的房东太太是不喜欢庸俗的人,房东太太说:“庸俗是一个人开辆豪华奔驰车,但是连买本书的钱也花不痛快的人。”房东太太把波西米亚楼当作女性心灵创伤的野战医院,凭自己直觉收房客,她认同的人可以不收押金,不签租赁契约,她这样的经营有十几年。在波西米亚楼居住的人,都是追求知识,有奋斗精神的人,是有故事的人。

  文中的“我”在波西米亚楼,结交了“对一生只学一门本事,以那专业的本事谋求一生粮草的十分不屑”的好友珍妮。珍妮是一个很侠肝义胆,热情助人的女性。珍妮像爱恋人一样爱着“我”。而“我”俱怕同性恋。尽管最后的结局是,她俩从此像其他房客一样彬彬有礼地保持着距离。但是这段交往,其中的友谊仍然温暖着“我”。这段经历使“我”对爱的理解又多了一份浪漫和无奈。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到,“我”推荐波西米亚楼给一个从中国刚来芝加哥的医科学生,对她说:“那楼特有情调,特波西米亚!医科女医生不以为然,“我”又进一步蛊惑,“橡树公园城是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地方,是海明威的诞生地!可是对方毫无兴趣,甚至连写《老人与海》的海明威都不知道,说:“那么贵的房租,里面墙上的砖都露在外面。”文中的“我”本来想一再说服她,但转念又想:如果一个人不懂它的情趣所在,怎么可能去经历甚至欣赏它中间那感伤的,怀旧的微妙之极的人情味呢?严歌苓也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正所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呵。

  生活是五味参杂,甚至千疮百孔的,经历风雨后才能看透生活。有故事的人会活得豁达精彩,才会可能感觉到“没白来世上走一回。”每个人的故事来源于生活,更来源于读过的书。

  我喜欢读《波西米亚楼》这本书,还喜欢读严歌苓所有的作品,喜欢在她的书中进一步了解世界和人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鹤沙滩
美丽在航头 夕阳无限好
《山》
荷塘霞光
咸塘港畔的“鹤颈湾”
波西米亚楼我喜欢
鹤翔航头鹤沙滩04波西米亚楼我喜欢 2020-06-16 2 2020年06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