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文苑/摄影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8月0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征稿启事
袁晓林
■ 阮永雄/摄
  为进一步提升《新民晚报社区版·金海城事》的影响力,更全面、更清晰反映金海社区区域发展现状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即日起向广大关心、热爱金海社区的市民朋友开展征稿活动,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踊跃投稿,以全新视角向大家展示不一样的金海社区。

  一、征稿要求

  1.稿件内容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反映本区域发展变化、美好生活、好人好事等,弘扬社会正能量。

  2.稿件字数:一般不超过1500字。

  3.稿件体裁:散文、诗歌、随笔、杂谈、读书笔记、摄影作品(JPG格式,照片大小不得低于3M)、书画作品等均可。

  4.稿件要求作者本人原创。

  二、报送方式

  稿件以电子文档格式报送至邮箱,文档另附作者姓名、联系电话、稿件题目等。

  投稿邮箱:

jhsqxx@126.com

  咨询电话:

  37195087

  三、其他

  稿件录用后将在《新民晚报社区版·金海城事》刊登,并给予一定稿酬。

  袁晓林

  老街老了

  虽不再光鲜

  但消逝了的符号

  在脑中留下记忆

  街前的一条河

  已成百里风光

  一条街

  吸引着游客探秘

  掉落的瓦片

  正赶往新时代的路上

  初游广富林

  松江佘山脚下的广富林遗址,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项目试营运的第二天,我冒着35°C高温,初步游览了广富林文化展示馆、陈子龙纪念馆、朵云书院等十余个展馆。据介绍,广富林文化遗址,记载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见证了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无论是地面上的断壁残垣,还是深埋在水土中尚未发掘的遗址,都是上海的历史文化之根,是这座城市走向未来的精神家园。

  走进广富林文化遗址核心区,一座“骨针广场”展现在面前。不远处,一根按照实物放大千百倍后制成的巨型骨针,有几十米高,屹立在建筑群边。清晰的针孔,古黄色的针体,使人产生遐想。它是先人编制衣被、编织渔网的基本工具,是发掘出来较多遗物中的代表物件。工作人员告诉我,在骨针广场的地下和边上的富林湖水下,隐藏着一片巨大的遗存处。

  随着人流前行,不久便到达核心保护区的入口。瞻望四周,高高的富林塔是标志性建筑,其他建筑物都尽量嵌在地下,或藏入水中。不让建筑物喧宾夺主这样的布局,引人沉思。走过弯弯曲曲的下行步道,便进入核心区的文化展示馆。徐徐地,感觉凉气嗖嗖灯光若隐若现。这是一个面积相当了得的展馆,其“头顶”上就是开阔的富林湖和部分地面建筑。此时,神秘感油然而生,是先人们选择了生活在水下,还是后人们有意将其安置?一时找不到答案。遗址项目2008年启动,十年磨一剑,严谨真实,复合展示也许是发掘者们的基本构想,最终目的是唤起人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对上海这座城市根脉的了解和认同,让我们在享受美感的过程中了解历史、记住历史。

  展馆的大部分展区,展示了千年前,上海松江这片土地上,先人们制作工具、农耕、狩猎、纺织、屠宰、炊事、丧葬、祭祀等场景。栩栩如生的蜡像,赤身裸体的身姿和动态,让我看到了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斗天斗地的艰辛和不易。展馆里,展示最多的是出土的陶器和已经成碎片的陶片。在古代,制陶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业,陶业的发展史是人类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馆内的陶瓷碎片告诉了我,先人们是怎样取水、盛物、炊事、装饰和陪葬的。

  游览了古代展示馆,紧接着近代展示馆依次展现开来。这些展示对于70岁以下的市民也许体会不到。比如,米行,里面的斗升等量具,现早已消失;铁匠铺,“爷三个(一父两儿)打铁”没见到过;还有流动的卖豆腐花、小馄饨的餐饮担……印象最深刻的是百年前的“松江火车站”,虽简陋但温馨的候车室和站台。我走累了,坐在候车的长椅上小憩一会,刚睡着,感觉震动着的列车徐徐开来,惊醒了睡梦,我惺忪双眼走出了展示馆。

  不知走了多时,又一处建筑吸引我的眼球。广告告诉我,身处广富林徽派建筑群的朵云书院,由保存完好的“明代高房”整体搬迁而来,她聚集了上海世纪出版资源、艺术品资源。书院将书房、讲堂、会场、展馆、文苑、客厅等多种文化功能融为一体,高墙围闭,自成体系。在书院漫步绕行,壁上,橱内多式图书、文创产品及书画作品展列其间。走上二楼,雕花扇门、窗棂与素柱环列。在 “松石镜”和“水云间”两个景观庭院里,分别有一棵松和一朵云呈现,与松江及其古称“云间”形神相契。走马观花兜一兜,各种文史资料、书画艺术、休闲图书、精品佳作,珍稀古籍上万种,一时无法细看,扫一眼以略饱眼福。

  上海历史的研究发现,广富林遗址是良渚文化墓葬的遗址之一(另一处在青浦),意味着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城市、移民城市的大上海,早在远古时期就已有人类居住生活。通过参观游览,真正体会到了松江这片土地无疑是上海之根。还有许多搞不清的未解之谜,有待我日后再次游览参观。

  广富林,我还会再来!

  王耀章

  酒

  如今的超市物品丰富至极,更有上千种的酒类产品,琳琅满目。看着看着,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父辈们,他们虽爱酒如命,但生不逢时,偏遇“酒荒”。

  那是上世纪60年代,我刚跨出校门回乡参加生产队农业劳动。很快发现生产队里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男人们个个喜欢饮酒,经常会出奇不意地想出花样弄顿酒吃。记得是1962年的初春,在生产队偏远的地方开垦荒地,有人眼尖看到不远处似有两只鸭子,这地方离宅基又远又荒凉,无疑是野鸭子。当时,队长、队委都在场,一致认同按野鸭处理。反正田里不忙,即刻派出两个劳动力,一个去做厨师,这好办;更重要的是去买酒,听说齐贤镇上商店里已没有酒,只有往闵行方向跑。谁去呢?当时生产队里还没自行车,公交也少的可怜,就抄近路步行吧。派个能跑的,马上出发。走小路经韩村过肖塘,横渡黄浦江。终于在闵行一号街商店买到两瓶62度的郁金香酒,马不停蹄往回赶,身上早就汗流浃背。中午,“野鸭宴”就在我家客堂间开席,满满两桌,一派喜庆场面。这是我在生产队就业后目睹的首次酒宴。

  翌年冬天,小寒刚至,却迎来第一个冷头。生产队里牛场棚舍尚未加强保温,一头老牛被冻死。队长立即发号施令,将牛斩杀。除上交公社食品站和按户分派的牛肉,还剩牛头、牛尾、牛脚和肚里杂碎留下,作为成年男同胞们的宴用美肴。男将们个个兴高采烈,忙不迭的为这场盛宴做准备。

  我刚满十八岁,也挑过一次河泥,算是一等劳动力了。整个活动就在生产队牧场办,经过一天的忙碌,牧场里灶间里飘出了阵阵香味,大家早已迫不及待。但等队长一声令下,开宴!记得这次我眯了一只小高升,微有醉意。因初次参与,其他场景我并不知情,想象中一定是呼幺喝六,杯觥声声。临了一定会醉了几个,蹁脚扶墙走回家。

  我的老家在现代农业园区那块。不知怎的,在这块土地生长出来的父辈们,个个都是尝酒如命的范儿。他们无一识字,但酒风酒德却出奇的好。从来没有吃醉酒打老婆的事,吃了酒反而对老婆眉开眼笑,呵护有加。所以女人们对自己的男人饮酒也放顺不管,反而宠着男人们。由此,引发不少有关吃酒的趣闻轶事。

  生产队的妇女队长不善饮酒,但她的老公却是酒量惊人,有关他的故事也最多。

  有一次,队里有人家造房需帮忙运砖瓦,他挑担力气大,人又热情,邻里都喜欢他。但他遇酒必醉,不是酒量差,实在喝的太多。事后主人总要给来帮忙的人招待一下,给他倒酒,因没有小杯,用大碗。大概饿了,吃得急,不一会就干了,主人再添加。后得知,他回家路上不小心往河滩滚了下去,弄得满身淤泥。踉跄着回到家中,和衣就往床上骨碌一躺,呼呼入睡。天亮,妇女队长就喧闹着,昨夜里我家里来落水鬼了,桌子上涂满了烂污泥呢!

  还有一次,他颈项处生了个疮,那部位确实十分凶险,队长不敢马虎,同意向财务借5元钱让他去看病。但到了公社卫生院,他早就思量着如何用好这5元钱。最后决定让医生贴了个小膏药,余下的铜钿去小酒店用酒去“消毒”了。

  父辈们对酒无比喜爱,可是想吃酒没酒,也少有钱沽酒。他们一生没过上好日子,等好日子来了,他们却去了。

  思前想后,如果没有党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我们将不会有丰衣足食的今天,更不会有灿烂辉煌的明天! 张虎龙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新闻/综合
   第03版:故事/人物
   第04版:文苑/摄影
征稿启事
金海城事文苑/摄影04征稿启事 2018-08-05 2 2018年08月0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