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的最后几个工作日,持续的冬日暖阳,天平街道原党工委书记王纪远通过王泠一博士得知《新民晚报社区版·天平家园》关于“邓小平同志逝世20周年”纪念专题的特别企划后,欣然接受了我的采访。从小平同志的伟大创举到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形成再到徐汇教育和学生减负,纪远书记的一番话,勾画了一个清晰的蓝图,让我的心中春意融融。
1997年2月19日,时任徐汇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的王纪远同志在广播中听到了邓小平去世的消息。纪远同志回忆道:对于邓小平同志的去世,心情十分沉重,但没有什么担忧,因为理论已经确立,方向道路已经明确,而且两代领导集体平稳交班已经实现。
一、伟大的创举,迈出了实现中国梦的第一步
“邓小平同志的伟大之处至少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二是实现了交班的平稳过渡。”回忆起小平同志,纪远同志的言语中充满着敬意,他说,“小平同志很了不起地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一个新境界,是一个伟大的创举。”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视察,发表了闻名中外的南方谈话,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引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驶向光明的彼岸,“从此,中国人民迈出了实现中国梦的第一步!”。
“邓小平同志很了不起的地方还在于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实现了交班的平稳过渡,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我们国家的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纪远同志谈到,“所以,对于邓小平同志的去世,虽有悲痛,却无当年毛主席、周总理去世时的担忧。因为,我们的内心已经十分明确,中国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已经逐步建立。”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逐步发展的
1984年至1993年,纪远同志在上海交通大学给青年教职员工轮训讲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后来又给大学生教授《形势与任务》课程。“当时的课程还不叫《邓小平理论》,当时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逐步发展的。”谈起邓小平理论,纪远同志如数家珍。从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主题,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后叫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再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做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到新世纪的历史性决定,“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三个面向”和教育发展
对于一个多年耕耘在教育战线的工作者而言,纪远同志表示,“中国的教育一定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巨大发展正体现了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以徐汇区教育为例,在“三个面向”的指导下,形成了一大批新课程和好学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当然,在发展中,始终会面临问题,问题会引导我们深化改革、不断完善、走向新高。
比如,前不久在市两会上韩正书记强调的“学生减负”问题,就是我们遇到的一个难题。“所谓‘减负’,一是要减轻学生不合理的过重负担,比如,题海训练;二是要纠正违背教育规律的不科学的超前行为,比如,韩书记指出的三年级的小朋友去学初中的课程。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形成是有历史、文化等其他社会因素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评价导向、价值观念和学校管理、法规完善、执法检查等多管齐下;需要教师、家长和学校、社会协调互动。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不仅有害于学生的健康,还压制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空间和能力,减负是需要一个持之以恒不断努力而又非解决不可的问题。”
而归结到当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开创了“四个全面”的新局面。面对崭新的发展大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是一个民族崛起和复兴的百年大计,“四个全面”的战略构想,值得每一位教育系统和天平党建圈的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同时,对于每一位实践中的教育工作者,也是付诸行动的指南。
采访结束回单位的途中,穿行在热闹繁华、年味儿十足的徐家汇商圈,脑海里仍然回荡着纪远书记深刻诚恳的话语,一位老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情怀让我由衷敬佩。
龚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