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家房客”居住的大楼叫阳光四季公寓,位于建国西路287号。说起互帮互助联谊会,时间要追溯到两年前。居住在公寓的居民多为医生、教师等知识分子,市教委原主任、肇嘉浜居民区党员志愿者张伟江也是住户之一。退休离职回归家庭后,这些老人的儿女们长大成人,纷纷成家立业另居他处,随着时间的推移,“72家房客”中纯老家庭一天比一天多。
两年前小区发生的一件突发事件,引发了张伟江对居家养老问题的思考。“某天,楼内一老年人被困电梯,众人急得团团转却都束手无措。”张伟江说,“除了找物业,现场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可以拨打服务热线寻求专业帮助,解决电梯故障。”
“我们这些老人,思维还很清晰,行动虽有不便但还能外出走动,属于生活可自理但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那么,碰到难题了哪能办?” 张伟江为此走访了多家养老机构,尝试找到一家能输出一条龙服务的机构。“难,涉及到项目、人手、价格成本等很多问题。”
养老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一时半会儿难以解决。“近邻是亲,平时老人们可以互相关照。”张伟江萌生建立小区互帮互助联谊会的想法。他开始挨家挨户敲门,联络起同栋楼宇的党员和群众,“凝聚起来,互相帮助”。
2015年5月8日,建国西路287号互帮互助联谊会正式成立。“电话打得通、门敲得开、人要叫得出”是张伟江对参与互帮互助联谊会家庭提出的三个“底线”要求。他的提议得到大家一致赞成。张伟江说:“联谊会要做的第一桩事情就是要让同栋楼宇的老年住户‘老有所知’。”
联谊会成员拟定了《互帮互助公约》,还自发编撰并出版《居家养老百事通》,按“老有所知”“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助”“老有所健”“老有所医”“老有所依”分门别类,罗列了应急、服务热线和便民服务、老人休闲娱乐场所相关地址。为了验证热线效果,张伟江还专门试拨,结果令他“非常满意,且服务周到,方便、快捷、优质”。
定期聚会搞活动,唱歌、绘画、旅游、聚餐、聊家常;家中有老人病倒了,互帮互助联谊会的老人一道帮忙,“一边安抚六神无主的老伴,一边帮着拨打救护热线,联系就医。”张伟江说,“联谊会成员家中如有人生病,大家会探望相帮,非常温暖。”
两年来,联谊会成员从原先的8户家庭发展到现在20多户的小团队。“从相互认识到可以经常交流,最终的目的是‘融合’。”张伟江说,“左邻右里就像亲戚一样,互相走动,相互关爱多好。”
为了方便联络,联谊会还建立了微信群。“大家对小区管理有什么建议,也会在微信群里聊,出主意。”如今,在互帮互助联谊会成员的建议下,小区楼道粉刷一新,墙上还挂上了老人们自己的绘画作品。肇嘉浜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郭云说:“阳光四季公寓现有在册登记党员17人,我们正考虑成立活动型党支部,作为党员带动联系服务居民的新途径,把居住在同一楼或相邻楼的离退休党员组织起来开展各类活动;将党的工作由党员志愿者个体或部分人员带动,向社区内全体离退休党员延伸。通过楼组党建,把松散的、动态的楼道居民凝聚成一个整体。”
“互帮互助联谊会为居家养老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未来的‘邻里汇’会有很多的分支和网点,为老人提供便捷的居家养老服务。”高路说,“相信老人们的晚年会越来越幸福。”
特约记者 吴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