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诗人 相遇天平
段师傅50岁上下、中等身材、圆圆的脸,戴着眼镜,显得朴实而文质彬彬。我是第一次参加采访,虽然之前受过老师的指导,对采访的要求有所了解,事先准备了采访提纲,但一走进会客厅,还是有点手足无措。幸好领队的五年级居务恒同学有过采访经验,他并不怯场,在老师们简单的开场白之后,他第一个发言,向段师傅表达我们的敬意。我的同班同学程奕珈为段师傅戴上我们少先队珍贵的礼物——红领巾。段师傅开心地微笑,亲切地鼓励我们大胆提问。我在大家鼓舞下,放松了紧张的心情,逐步进入了采访者的角色。
“您在上海念的高中吗?”我问段师傅。“不,我在家乡上的学”,段师傅打开了话匣子,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的家乡在安徽蚌埠,是距离上海五六百公里的一座城市。他在老家高中毕业后务农将近二十年。上学时他一直酷爱书法,绘画、写作,是学校里出名的文艺积极分子。在繁忙劳动之余,经常抽空写写画画。他告诉我们,2003年他三十多岁才来上海打工,刚开始在一家小饭店做小工,洗碗、扫地,什么事都做。为了支付房租和生活费用,后来他又做过保洁员。但觉得这些工作都不适合自己。直到2007年5月经人介绍就职于现在的公司上海百士威物业有限公司。
爱岗敬业 恪守职责
段师傅说:“我是一个外来务工者,工作在最基层的一个普通保安,每天重复着,同样而简单的工作,在很多人眼中,这种工作永远是文化素质低下、没有档次的小角色。然而,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做了十年,从没放弃,凭着一种精神支柱坚持了下来。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和欢乐,也赢得别人的尊重,客户的表扬”。
居务恒问道:“那种精神支柱是什么?能使您坚持了十年。”段师傅停顿了一下,抬了抬头,告诉我们一个小故事:他刚到公司没多多久,一天中午,有一位楼上承租公司的客户经理,跳下出租车,两手拖着一只箱子,肩上背着旅行包,气喘吁吁。当时大楼门厅口有一位门卫叼着烟卷,滔滔不绝地和别人聊天,就是视而不见这位客户。这时段师傅正好路过,急忙奔上去,帮客户拿着箱子,送进电梯,客户对他笑着谢后,又摇摇了头,叹息一声……之后,几个月,段师傅被公司调到别的商务楼上班。等他回到原岗位,听说这家承租公司搬走了。
过了段时间,段师傅和这位客户在别处偶遇,忍不住问他,公司为何要搬走。那位客户经理有一段语深深触动了段师傅。他说,保安是商务楼的门面,代表了物业公司的形象,你们的言行举动体现了对物业公司的服务质量。有些保安服务水平较差,我们不满意,只能退租搬家了。他最后意味深长地说:“世上什么工作都是人做的,做工作有一定纪律性,但做人却要有灵活的素质,为人处世,修德,才能让自己永远享受其中的快乐。”
这番话使段师傅受了很大的启发,立志在后来的工作中更加注重自己的修为和立德。他利用业余时间看书看报努力扩大知识面,吸取有益于修身处世的内容,充实自己,调整心态,尽力把涵养和修为结合到实际工作中,爱岗敬业,恪守职责。功夫不负有心人,段师傅的出色工作业绩受到客户的好评,也受到公司领导的肯定,他现在已升职为部门业务主管。在业余闲暇时间,他经常写作绘画,发表的文章和诗歌在市里还获了奖,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他的自信心,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
情系公司 关爱大家
我问段师傅:“您在物业公司平时一定很辛苦吧?如何有别的公司提供更高的工资,您会跳槽吗?”段师傅笑着说:“我不会走,在现在的公司,我和工友们都有家的感觉,这是金钱不一定能买到”。段师傅接着给我们介绍了他工作的百士威物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台资民营企业,一九九四年成立,目前管理八家商务楼,四个小区,拥有员工200余人。公司于2008年成立了工会,并主动执行国家相关劳动法规,如带薪休假,集体签定劳务合同,轮流为员工免费体检,协助外来员工解决住宿……浓浓的人情味让段师傅如数家珍。正因为此公司员工大多工龄超过十年,不少甚至工作二十多年不舍离开。
2008年因为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公司商务楼出租率下跌,利润下滑。但公司做到了不裁员、不减薪的承诺,而且所有职工福利照常发放,员工们深受感动。段师傅深情地说:“我们情系公司,勤恳尽责,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就是对公司最好的回报,公司经济效益增长了,我们员工的工资也是水涨船高,这就是双赢”。
如今百士威物业公司管理的商务楼和小区,处处充满和谐友好的气氛,领导和员工,员工和客户,关系都很融洽,就像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大家庭——“家”的感觉真好。时间过得真快,近1个小时采访已近尾声。段俊峰师傅显然意犹未尽,他对我们说:“修身养德不只是一些文人墨客把玩的专有品味,在我们这些普通劳动者的人生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灵升华。当我们积极热情,为客户服务时,很容易收获表扬。因为我们达到了乐于奉献的境界,才会在工作中收获快乐,在人生中谱写美丽诗篇。”
结束采访后,王泠一博士颇有感触地说:“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明白,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美!不知道从何时起,现在的孩子双休日和假期的主旋律就是参加补习班,做模拟题。我觉得应该让他们参与劳动,让他们知道所有的社会进步都离不开劳动者的辛勤奉献。”这段话久久回响在我耳边,铭记在我的心中。
刘思源(作者系高安路第一小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