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格外炎热,7月21日在徐家汇观测站实测所得的40.9摄氏度的日最高温,打破了上海145年气象史上的高温极值纪录。不过,天平干部、群众拥军的热情更高;我也深受感动并介入其中。首先,我和张健慈、姚虹、于涛等街道内外的单位负责人陪天平德育圈的孩子,去采访战争中走过来的老兵。如陆天锴同学采访新四军战地记者、天平街道居民陈扬爷爷;沈津雯同学采访了新四军女战士、社科院老干部厉敏之奶奶;郑善匀同学采访了志愿军炮兵功臣陈斌。我和张健慈也撰写了社区区域内原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地下党电台负责人韩慧如同志的文章,我还考证了解放上海时第三野战军第28军一个英雄连队的战绩。这些成果以及调研中的努力,得到了刘琳等媒体领导的支持,并发表在8月2日的《新民周刊》上。
采访中,发现老英雄们无一例外都很淡定;特别是对物质生活要求很低,但对孩子们却充满着热情和希望。如厉敏之奶奶就告诉沈津雯同学:“自己的一生就如一场梦,梦的开端是美好的,梦的结局也是美好的。而现在的自己,享受着暴风雨后归来的平淡,觉得很幸福”。厉奶奶离休后成为了著名画家,如有人排队购买她的杰作,她就把收入当作善款不断捐往当年的苏中根据地。而她对于沈津雯同学的寄语则是——用革命的精神去建设祖国!这也让沈同学感到很是震撼!
其次,出于社会责任的天平街道,像去年一样办起了“暑托班”。高安路第一小学提供了场地、街道彻底承担了其他责任、也吸收一些创全志愿者参与;受益者主要是小学生及其家长。那么,暑假里满足孩子们什么呢?不可能再去学“吃力不讨好”、实际也无效的奥数。还是德育优先、兼顾其它,正好喜逢建军节。于是,孩子们在校外知道了南昌起义、知道了《建军大业》、知道了啥是“双拥”。妙的是,孩子们自己也走进了社区里的军营,为武警战士们演唱缅怀我区志愿军烈士的歌谣。那歌词是我写的,有这样的内容:“你和先烈们血肉之躯,捍卫着共和国的童年啊!今天的祖国旭日东升,告慰着你们的在天之灵!证书啊母校永久收藏,青涩的脸庞含着那微笑。徐汇的学子把你敬仰,精忠报国啊代代相传!”后来我遇到听过“暑托班”演唱的武警官兵,都说挺动人!
第三,高潮是在7月29日社区文化中心举行的联欢会——“民进八大家送画进社区”活动。社区居民、市十届政协主席冯国勤;区委常委、区统战部长黄国平等领导;八位出生入死的新四军老战士和武警三支队一中队官兵,以及社区干部和居民代表,出席了这场文化含量极高的别开生面的“双拥联欢会”。天平街道党工委书记高路作为东道主向来宾们介绍:天平社区是一个具有厚重红色传统的地方;宋庆龄、张澜、陈毅、江泽民等领导人,早年都在这里留下过光辉的足迹;曾山、雷经天、刘先胜等开国元勋,上海解放后就工作、居住在天平。目前,仍然有203位抗战时期和316位解放战争时期的离休干部,在天平安度晚年。
随后,来自民进开明画院的八位知名画家大展身手。或彩绘、或浓墨,或松柏、或山水,来宾们和武警官兵们再也坐不住了,一下子围上挥毫台、直接观赏佳作的诞生,欢声笑语、气氛极为热烈!作为抗战英雄的离休干部率先得到画家的题签作品,个个喜笑颜开;接着,武警官兵人人有份,一人一把精致绝美的临场画扇。这画扇是中国传统工艺,扇面高雅、扇骨结实,还有生风的使用价值。
值得指出的是:天平还有不少红色遗迹。高路书记就介绍有:中共江苏省委旧址、新四军驻沪办事处旧址、中共地下党秘密电台旧址等。我和张健慈等同志参与的天平德育圈对此已经开发了五年,孩子们还绘制过红色德育地图。但总有些迷在等待我们去继续揭开谜底,如关于嘉善路140弄15号的石窟门老屋——新四军驻沪办事处旧址,当年承担啥功能?运行轨迹如何?我也不甚了了。年轻的永康居委会(旧址所在地)书记张臻同志正好是我复旦校友,八一前夕,他向我开口索取“旧址业绩”、说是要让同事和孩子们学习和知晓;我自然就答应了。
结果,为了他有起码“要有可讲15分钟的故事含量”,我一直寻找了15天的线索,终于有了些眉目。缘由是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中共中央东南局(不久合并于中原局,组成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为便于从上海输送人员到根据地,在同年3月秘密建立新四军驻沪办事处(简称“新办”)。“新办”由杨斌担任主任,冯铭铨担任副主任,成员先后有荣健生、张达平、徐盼秋、王建中、鲁平、李子明等三十余人。其机关前期设于法租界巨籁达路(今巨鹿路)251号张达平租的亭子间。后迁至甘世东路(今嘉善路)兴顺里15号李子明家中。
在上海地下党的帮助下,“新办”开辟了去苏北、淮南的地下交通线。从1941年春至第二年秋,交通员陆续安全护送1700多人,其中有从皖南突围的曾山、李一氓、余立金、钱俊瑞、薛慕桥等,从大后方转移的孙冶方、贺禄汀、邹韬奋、范长江等,国际友人奥地利医生罗生特、波兰作家希伯与夫人,以及大批奔赴根据地的医务人员、技术骨干等。另外,“新办”曾掩护苏中区党委书记陈丕显和新四军干部刘炎、邓六金、汤光恢、李坚贞、曾子平等来沪治病,还为抗日根据地购置了电台设备、教学用具、无缝钢管、医疗器械、西医药品和有关书刊等。
1942年底,因“新办”已完成使命,上级决定在该区域撤销该机构;而有关军需物资采购和输送的秘密工作站,则设置在闸北、吴淞等靠近陆路和水路之地。现在看来,嘉善路140弄15号的新四军办事处;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在日伪最疯狂的阶段,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从容不迫地从事了如此巨量的有效工作,且没有暴露,只是根据形势评估后主动撤离,这不得不说是个令后人赞叹的奇迹啊!
革命者往往有独特的情怀,和天平社区铸就了更加独特的缘分。上海解放之初,曾经潜伏在嘉善路140弄15号的曾山出任上海市副市长;依然选择在此附近安家。而他的夫人邓六金也曾在此潜伏并治疗重病,上海解放后的第二个月就把她亲手在鲁南创办的华东保育院,过长江而迁移到附近的建国西路上;如今叫做机关建国幼儿园。新四军办事处的对面就是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建国初期的校长就是韩慧如同志;出于红色信仰培育的追求(现在叫红色基因传承),曾山和邓六金夫妇的孩子,在离开机关建国幼儿园之后就去韩慧如校长那里报到啦!
如今的机关建国幼儿园和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都有邓六金园长和韩慧如校长的大幅肖像;我也协助过两家先进单位整理过有关初心的素材。今年八一节前后,新四军旧址的故事也有眉目了;我就觉得嘉善路是根扁担,挑起了两只摇篮!王泠一 文 朱浩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