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47年的永嘉新村曾是交通银行职工宿舍。在研究中王心远发现,正是这样的建设背景、公共设施及早期居民构成,塑造了永嘉新村独特的氛围与社区形态。同学、同事、邻居相互融合的社会关系,支撑起了新村居民间紧密而深厚的家园情感。
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
天平街道和永嘉新村居委一直在酝酿如何拉进城市更新空间与居民的距离,于是“新村老故事”展就在居委会和上海老房子俱乐部的努力下诞生了。
永嘉新村居民吴良铸曾被派往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商务参赞处,后担任大使馆党支部书记和文化馆长。1967年,吴良铸回国,在机场受到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亲自欢迎,并得到毛主席的接见,被称为“红色外交战士”。第一期展览时,一位居民偶然提到这位“红色外交家”。没想到,吴良铸的小儿子此时就在参观展览,于是他向王心远讲述起自己父辈的故事。热爱上海的老房子,不仅在于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更因为建筑背后讲述的家族故事。
小小新村折射家国变迁
吴锦明的父亲吴松葆1919年到交通银行工作。在吴锦明看来,他怀念永嘉新村,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纪念父辈。
“历史书上寥寥数语,都是这里居民或他们的父辈亲身经历的故事,也造就了永嘉新村独特的人文气质。”王心远也发现,当年吴松葆的大哥吴允珊成年后,开设了“福兴衣庄”,而后收养了一位失去双亲的孩子,便是曾叱咤上海滩的杜月笙。
从黑白到彩色的不仅是照片
今年吴于芳百岁了,展览将半个多世纪来这十口之家的日常生活照片悉数展示。从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照片里的单色背景,到90年代开始出现在背景中的电冰箱、电视机、空调等,由黑白变为彩色的不仅有照片,还有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普通家庭的生活体验。
50年代初,教育资源不足也曾为永嘉新村的孩子们带来就学难。王蕙华说,她独自从幼儿园搭乘公交车回家,却因坐反方向迷路。这个意外,促使银行职员太太们筹建永嘉新村幼儿园。
永嘉新村的社区文化是人类学想要努力探究的对象,只有挖掘每户人家背后的故事,串联成永嘉新村的变迁史,才能像现在这般挖掘出上海在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发展足迹中一条崭新的脉络。(本文摘自上观新闻,记者 舒抒,略作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