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战疫专版
     
本版列表新闻
     
2020年03月2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活雷锋”温暖天平战“疫”路
张骏 王志莲 顾振华 徐加宏
▲茅善玉参加小区值守
▲徐枫参加小区值守
▲受茅善玉委托,沪剧院工作人员(左)向街道送来防护面罩等物资
▲受徐枫委托,市妇联工作人员(右)向街道送来口罩、雨衣等物资
▲许剑民(右二)向街道送来防疫物资
▲张爱理(右二)所在的市基督教两会捐赠防疫物资
▲何欣荣参加无偿献血
▲蔡金萍正在排练微剧
▲王珮瑜在阅读
▲刘小晴书写毛泽东同志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二)》
◀『防疫辟谣小组』的部分作品
▲徐惠丽(右一)上门看望辖区独居老人
▶市委宣传部理论社科党支部党员志愿者参与慎成里值守
▲市文明办副主任蔡伟民(左一)分装爱心蔬菜
  2020年3月5日,是第57个“学雷锋”纪念日。疫情之下,雷锋精神无处不在。无论是下沉基层一线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是时刻盯牢小区弄堂出入口的门岗志愿者、被人们画成“六只手四条腿两双眼睛三张嘴”的社区工作人员……他们身上闪耀着的,是忠于职守的“钉子精神”,是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的“螺丝钉精神”,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如今,天平社区处处都有“活雷锋”的身影,他们正在为抗击疫情而日夜坚守。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众志成城显担当 践行使命克时艰

  志愿服务 彰显奉献精神

  面对疫情,辖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跨前,主动联系天平街道,请缨共同战“疫”。

  其中,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沪剧院院长、天平“名家坊”成员茅善玉,市人大代表、市妇联主席徐枫,和市政协常委、市妇联副主席翁文磊亲自来到小区和弄堂,以疫情防控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一线防疫工作。在她们的影响带动下,所在单位的干部职工也踊跃加入,充分展示了区域单位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奉献精神。

  同时,区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徐汇区委主委许剑民带队来天平街道走访慰问,并向一线防疫工作者捐赠了口罩、免洗洗手液等物资。市人大代表、高安路第一小学校长滕平则以个人名义,向结对的居民区捐赠口罩。区人大代表、市基督教两会干事、国际礼拜堂牧师张爱理利用新媒体发动青年群体积极参加防疫志愿服务,她所在的市基督教两会带头捐款捐物,累计向市慈善基金会捐赠人民币300万元,向市红十字会捐赠护目镜、医用手套和免洗手消毒凝胶等防疫物资。

  区人大代表、新华社上海分社经济部主任何欣荣在完成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云医院”的采访任务后,立即参加了无偿献血。

  宣传引导 增强信心决心

  市人大代表、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兼艺术总监、天平“名家坊”成员蔡金萍对全院进行总动员,向各部门征集素材,并由国家一级编剧杜邨领衔剧院青年编剧和演员们完成“云策划”,启动微剧《万众一心》系列创作,连夜制作出第一集《除夕夜》,向奋战在一线的白衣战士们致敬。3月中旬,该微剧全部20集已播出完毕。

  市人大代表、京剧名家、天平“名家坊”成员王珮瑜则是以“跨界”的方式,连线相声名家马志明,用传统艺术的精彩唱段普及防护知识、为大家鼓劲,并向一线抗疫工作者致敬。同时,上海沪剧院的主创团队在4天内完成沪剧短剧《阿拉上海宁》的创作排演,并通过视频网络直播。该剧女主演、区人大代表吉燕萍说:“作为一名演员,这是我们应该有的责任与担当。”

  另外,区政协委员、区书协副主席、秋海堂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徐宏斌不仅亲自撰写抗疫主题的书法作品,还力邀书法大家、天平“名家坊”成员刘小晴一起参与,师徒二人共同用书法鼓舞人心。同时,徐宏斌开设在线公益直播,指导青少年书写战“疫”作品,并与高安路第一小学联合举办“诗文寄爱心 笔墨同战‘疫’”2020年“秋海堂”杯书法作品展活动(详见本期4版相关报道)。受区政协邀请,徐宏斌还在线上开设“委员讲堂”,讲授书法艺术鉴赏相关内容。

  区政协委员、上海益社公益文化发展中心主任李磊发现,中老年人最近不能出门,玩智能手机的频率大大提高,加之他们很难识别信息真伪,容易被谣言误导。于是,李磊发起“防疫辟谣小组”公益项目,招募二十余名志愿者,针对各类谣言,撰写简单易懂的说明文字,再制作成生动有趣的九宫格宣传图进行发布,倡导理性抗疫。目前,该项目覆盖线下社群百余个、阅读人群超过四万人次,平台阅读量累计达数十万。

  立足岗位 勇于担当作为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有效防线。作为区人大代表,息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惠丽带领总支委员和居委干部日夜奋战,全力抗“疫”。

  她和战友们开展全覆盖、无盲区的走访排查,对24个小区(弄堂)1200余户居民进行宣传告知,劝导大家配合防控;组织志愿者为居家隔离对象送上生活必需品、将生活垃圾转送到集中投放点,一天两次询问测温情况,提醒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关心高龄、独居和困难老人,定期走访了解需求,并帮助他们解决买菜、登记购买口罩信息等急难愁问题。

  她还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对入境人员和出租房屋进行走访巡查,提醒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要求,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周边居民消除焦虑情绪,守护居民区的一方安全。

  支援基层志愿者:

  我在里弄口跟不戴口罩的人激辩了20分钟——

  “病毒大于天、细菌也得让路”

  2月23日,作为第二批支援基层疫情防控的志愿者,我和同事们穿上志愿者专用马甲,戴上袖章,来到了徐汇区天平街道慎成里,在弄堂口当一名测温员。

  慎成里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里弄旧里。如今居住这里的除了小部分老年居民,绝大多数是外地来沪就业人员,其中也有不少外籍人士。非常时期,情况比较复杂。

  站在弄堂口,拿着额温枪,给进出居民额头胳膊上测温。一天下来,大概打了将近200“枪”,其中“击中”的人群有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有时明显会感觉到居民对这种“来一枪”心存芥蒂,我的同事们也会补一句:“来吧,这是健康之枪。”“对,健康之枪。”居民应承着,多少缓解了一些心理的不快。

  我们还劝说几十位居民用手机申领健康码,其中一个好看的小姑娘在手机上捣鼓半天后,无辜地说:申不了,我没有身份证,只有台胞证。这两天,听说上海“一网通办”服务在不断改进,“随申码”使用范围也扩大了,相信这里的居民进出也会更加便利。

  还有一项任务就是劝说不戴口罩的戴上口罩。一个不戴口罩的老人跟我激辩了20分钟关于一整天口罩的细菌问题,最后被我说服,乖乖回家拿口罩,戴上再出门。

  站了几天岗,慢慢发现社区老人真的怕孤独。这家爷叔不时出来问买口罩的事,问的不是口罩是寂寞,就是想跟人唠唠嗑,行,实在难受,戴上口罩隔点距离就唠吧;那家阿婆进出几次买菜,明明一次可以搞定,她买的不是菜,是热闹。疫情让很多人闷家里难受,就想出门走走。尤其老年人对手机不感兴趣,没处打发时间。

  后半周天气不太好,周六一大早出发时想着连续4小时不能喝水,喝点热水再出发吧,可又想到4小时不能上厕所,就不喝了。结果半天下来不是水的问题,是冷,后悔自己穿少了。好在忙着测温,指导返沪人员登录系统、录入信息,时间也过得很快。

  在风雨中连续值岗4小时后,下午有点肠胃道感冒的感觉。当时,心里发懵:糟糕,不会是给外来人员指导信息登录时有漏网,还是测体温靠太近?值岗时帽子护目镜戴全,下岗进办公室、进家门前都是狠狠给自己喷上半瓶消毒水,全身消杀,应该不会感染的。脑子一番混乱检索后,想想可能还是冻得,毕竟冷风里吹了4小时。喝了热水、洗过热水澡之后,还好症状缓解了。想想武汉的医护工作者有多不容易。

  这几天接班时,我总会提前点时间到岗,拍下些我们年轻同志的抗疫身影。每次看他们无惧风险、认真工作的样子,我都欣赏又感动。我们老党员应该给年轻党员作榜样,但更多时候是年轻党员的能干、勤奋、单纯,激励和鞭策着我们老党员保持初心。每次看到投入忘我的同志,就特别敬佩和欣赏。当一个环境失去彼此欣赏的氛围,轻视别人的付出,无视别人的劳动,只顾设计摆弄自己的棋局,是个人的大不幸,也是集体的大不幸。

  出来顶岗,最要感谢家人的支持。下岗前,收到女儿微信告诉我晚饭烧了我最爱吃的,顿时心情明媚。知道我报名志愿者,女儿非常支持,表示要跟我一起去,遭拒绝后表示要亲自动手烧菜做好后勤。门口全身喷完酒精进门,饭菜已热腾腾摆上桌,然后呆住了。当我一大段一大段艰难地吃着萝卜,那位萌萌哒同学充满期待地等表扬。我一边称赞一边委婉提醒,萝卜要削皮,切片或小块,毕竟人家人生第一次烧萝卜,不好打击她的积极性。吃完后,我默默在心里说:我这辈子再也不要吃萝卜了。

  罗曼·罗兰说:“痛苦就像一把犁,它一面犁破了你的心,一面掘开了生命的新起源。”没有哪次,能像这次疫情一样,折射出大千世界里的人生百态。当你抛开一个人在社会制度底下的所有枷锁,直面作为个人最重要的东西——生命,一切都不重要了。疫情是灾难,相信此后有重生。

  而我们这些人,能尽力守护一方平安,累着也是值得。

  (本文摘自“上观新闻”,市委老干部局宣传处副处长黄泽晖 讲述,张骏 整理)

  宝怡乐志愿服务团队:

  “银发志愿者”传递老弄堂里的温情

  每年春节,天平街道太原居民区宝怡乐志愿服务团队都会和邻居聚餐,共迎佳节。今年,团队负责人、宝宝阿姨孙鸿银自掏腰包,买来一袋袋汤圆、蔬果、口罩,和团队成员一起送到小区独居老人和老劳模的家里,提醒老人注意防护,有需要随时电话联系。疫情无情人有情。孙鸿银说:“我们的工作就是为大家服务。”

  春节以来,孙鸿银带领宝怡乐志愿服务团队始终坚守在守望邻里的一线。1月24日初夕,她一大早就张罗着给巡逻志愿者烧赤豆红枣汤。从1月29日年初五开始,宝怡乐志愿服务团队就忙着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送菜,在他们的感染下,辖区企业铭言生鲜也加入了爱心送菜的行列。2月21日,孙鸿银预定了150份杏花楼馒头,送到上海日盛环境保洁服务有限公司天平作业队140多位环卫工人手中。3月5日,宝怡乐志愿服务团队又将65份蛋糕送到了派出所民警、环卫工人和空巢老人手中。

  此外,疫情期间,团队成员还上门为老人义务理发,并每人捐款200元,委托天平街道将3000元善款送到武汉疫情前线。

  在天平街道,宝怡乐志愿服务团队有着很高的知名度,这支队伍中最年长的成员已81岁高龄,最年轻的也年满60岁。十余年来,无论是为环卫工人送围巾和帽子、给灾区人民织毛衣、为不便出门的老人理发,还是元宵送汤圆、端午送粽子、腊八送粥等,当老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渴望拥有关爱时,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如今,“宝宝阿姨”孙鸿银已年过花甲,她的丈夫左金龙也是团队成员,已经71岁。虽然自己曾患过肠癌,丈夫也有房颤,生活也不宽裕的孙鸿银却依旧不计回报地对邻居真心付出,以实际行动,传递老弄堂里的温情。

  王志莲 顾振华

  “拿起测温枪,我为居民来站岗!”

  这个春天,来得有点晚。三月的第二个周末,我来到天平路179弄小区“站岗”。“出门证有伐?”只要小区里有居民出来,我就迎上去。“有额有额。”有的居民点头应付,有的做摸口袋状。总结上周“站岗”的经验不足,这回,我选择了不戴手套。原因很简单:出门证太薄,戴了手套拿捏起来很不便,有的居民等得不耐烦。既然来做志愿服务,那就得让居民感受到便捷。

  我贴着门岗,站在小区进口的一边,对面是另一个志愿团队安排来的女同志,姓范。正忙着,范老师的一位同事过来,为她送上了茶饮。我也跟着“沾光”,一摸瓶身还是温着的。手顿时暖了起来,心,也跟着暖了。

  门口还有两个保安,没有人员进出时,我也会主动和他们聊几句。老袁是江苏泗阳人,春节假期后返沪,隔离了十四天,刚回到岗位上一周不到。负责收费抬杆的老刘,安徽人,不怎么爱说话,但是很较真。有一阵来了个装修工,我按常规,测好体温,放行。老刘眼尖瞄见了,飞快从值班室冲出来,追着让他出示健康码,并请示物业经理、让业主出来带,前后持续足足半小时。“像他们这样,打工的流动人员,要再严一点。”老刘随口一说,却令我有点惭愧。各行各业都有老师,防控可马虎不得啊!

  “侬勿是阿拉小区的居委干部吧?”过了一会,一位骑自行车的老者,下车测好体温后,突然问我。我据实告诉他,我们是辖区单位员工,来支援社区群防群控,共战疫情的。“哦哦!辛苦啦!”他翘起大拇指。

  这几天国内的疫情,像冬日跨向春天,有好转的迹象。不过全球形势急转直下。广元居委会也是对境外居民格外注意,特地在天平路179弄进门的墙上做了提示牌。所以这些外国人,也会主动配合测体温,尽管他们不一定是刚入境的。一次,有位外国小哥骑着电瓶车直冲进小区。进门后,可能是意识到自己没配合,他猛一刹车,摸起口袋来。直到找到出门证交给我,才又进去。

  傍晚快到了,进出的人更频繁,来接我班的小伙伴,许是更忙些了。脱下雨披,打开手机,“社区群防工作群”正巧弹出一张照片,天平街道发来的《感谢信》。我只是《感谢信》里说到的1/78,荣誉感却也油然升腾。原先站立两小时双脚的酸痛,顿时浑然不觉了。

  走出179弄,回望斜阳下的小区,抬眼一瞥,路边的市花玉兰花已摇曳盛放。春天虽然有些贪玩,可它终究还是来了。徐加宏

  (作者单位:市妇女儿童服务指导中心,文章略有删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战疫专版
   第04版:天平德育圈
“活雷锋”温暖天平战“疫”路
天平家园战疫专版02“活雷锋”温暖天平战“疫”路 2020-03-20 2 2020年03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