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漕溪拾贝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2月0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闲语蒸糕
沐月
  新年将至,家家户户都忙活着筹备年货,吃的,喝的,穿的,一件不落。而有一样,虽说平常,有关于年的记忆总离不开它———糕。

  糕在我们这一带分桶蒸糕与方蒸糕两种。平日里,来古镇游玩的游客们,临走前总不忘带一蒸糕回家,回到家中吃着蒸糕,说说古镇上的见闻。

  糕的谐音“高”,糕香暖人,是新婚嫁娶,买房造房,新年祭祖的必备之物。旧日子的新年里,老百姓自己动手粧糕,我们家也不例外。母亲先选出十几斤的新糯米,洗净、晾干之后借来一方石磨,傍晚时全家老少便在前头屋(前厢房)上起大瓦灯,牵磨。母亲还会哼一首童谣:“石山高,石山低,石山下面雪花飞。”这虽没有《双推磨》小戏里那般轻快,但说着收成,说着新衣服,说着压岁钱……

  磨好粉,就等着母亲粧糕,选上一个好日子,洗蒸笼、糕罾、做馅。秀粉是技术活,糯米粉与粳米粉按照一定比例拌和,把化好的热糖水慢慢均匀倒入大竹匾的粉内,用双手反复揉搓,秀好的粉再用绢筛筛。粧糕用的方框木盘叫糕罾,是我做木匠的父亲一连夜赶出来的(后来村上人时常过来借)。糕罾底层垫一块白棉布,把秀好的粉一层层放入,中间放入豆沙馅或是猪油,再铺一层粉,刮平,划成十六块,入蒸笼,在沸水下蒸几十分钟。做第一蒸糕时,母亲神情肃穆,仿佛进行着古老的仪式,我们在一旁乖乖候着蒸糕出锅、盖糕印。我家的糕印是父亲刻的,盖出来的是大红囍字。糕凉了半宿,母亲才说:“你们先吃一块吧。”便迫不及待扯下一块塞到嘴里,糯而不粘,甜而不腻,嚼劲十足,清香入鼻。

  蒸糕在制作的时候不能说话,糕会蒸不熟的,这是老辈们不知从何时传下来的,我们一直遵守着。等方蒸糕做好有七八蒸时,才开始做桶蒸糕。慢慢的,自己长高了,可以推磨时,糯米已经开始用机器粉碎,但童年时,在家前头屋牵磨时的笑声,吃糕的吵闹声,一直在记忆中。

  儿时的糕要吃上好些时候,留下几蒸高挂在通风处,也没有过期变质的概念,即便出一点点白芒,擦擦,等二月二龙抬头那天下油锅里一煎,隔年糕成了“撑腰糕”。吃了后,腰板顷刻不酸,不痛,走路节奏也快了些。这是糕的魅力还是传说的魅力就不得而知了。

  袁枚《随园食单》记有“雪蒸糕”,虽然与我们这里稍有不同,但工艺相似。金代大学者、书法家赵秉文有一长律《松糕》:“……髯龙脱赤鳞,三日浴波涛……玉兔持玉杵,捣此玄霜膏。未忘口腹累,尚似贤蒸羔。”古人把糕描绘得甚好。

  又有诗云:“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片切年糕作短条,碧油煎出嫩黄娇。年年撑得风难摆,怪道吴娘少细腰”。

  这些诗在江南一带流传,不知是出自哪家,不去细究。你如果来珠溪古镇,在北大街上走一圈,两面的店门里,总有一处放着这些糕点。新年里,桶蒸糕、方蒸糕是传统糕点。大年初一吃一块糕,百事皆高,万事如意。        沐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古镇新闻
   第03版:水都新韵
   第04版:社区清风
   第05版:泰安桥下
   第06版:旅游拼图
   第07版:银杏长廊
   第08版:漕溪拾贝
春节亲情 Style
新年随想曲
短信里的年
闲语蒸糕
吴军国画
广告
朱家角漕溪拾贝08闲语蒸糕 2013-02-06 2 2013年02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