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漕溪拾贝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3月1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乡角里(三)
缪宇青
  我的家乡,她有一个美丽动听的名字,叫做朱家角。如同一个古典美人一般,我们当地人亲切地称她为:角里。朱家角成陆于7000年前,坐落在上海的西南角,自古就有“长街三里,店铺千家”的美称。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中,仍能保持她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且没有被现代化的都市吞没,必然与她完美结合了现代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新城南旧事

  穿梭在形形色色的游客中,我时而也会不禁遐想,提到上海,人们一定浮现出高楼大厦、快节奏的大都市形象,像角里这样的古典镇子是怎么能在被保留的前提下继续发展的呢?

  尚都里的建成,在一盘墨色大地上加以现代的色彩,使其大放异彩。如今站在放生桥上眺望,一边是古镇旧宅鳞次栉比,完美保留着明清时代朱家角的历史旧貌:白墙黑瓦、石板小巷、阡陌交通;另一边是新江南水乡建筑群掩映成趣,现代艺术的注入令人百看不厌。朱家角的存在,为走在时代前沿的上海增色不少。

  近年来,各个散落在朱家角的村子都陆续被政府拆迁,零零散散的土地被翻倒重来,很高兴这些“新”的土壤上,建立起来的是白墙黑瓦的新文化。小时候坐在爷爷的三轮车里,在石子路上一路颠簸;大一些了,在爸爸的摩托车后座驰骋在水泥路上;如今,汽车的遍及让不宽的柏油路都堵得不行哩!

  母亲的好友,在角里的北大街开了一家“阿婆粽”店,每逢节假日生意忙活不过来的时候,总是叫上母亲去帮忙。与我谈起这十年来阿婆粽的发展时,阿姨用手绢掸了掸身上的煤灰,说道:“几年前美食节目报道之后,店里的生意翻了个倍,忙得不可开交,这不,你叔的工作都辞了一门心思做店里的生意了嘛!”没聊几句她就又开始忙活店里的事情。烧炉子,看火,加里料,熏毛豆……一刻不停地忙活,额头上的汗珠默默诉说着劳动者的辛劳和传承。在她们眼里,朱家角不大,就那么一片粽叶的宽长;在他们眼里,朱家角不小,全家人的生计就靠被她吸引而来的游客了。

  缪宇青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古镇新闻
   第03版:水都新韵
   第04版:岁月追忆
   第05版:人文旅游
   第06版:泰安桥下
   第07版:银杏长廊
   第08版:漕溪拾贝
分岔口
梦中“隐身”游唐宫
朱家角小学学生绘画作品
家乡角里(三)
朱家角漕溪拾贝08家乡角里(三) 2017-03-15 2 2017年03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