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外婆手牵着小C来到了教室,似乎有些不太友善:“老师,孩子回去说老师打他,你们有没有?”我被她问得有些莫名其妙,努力回想着前一天的情景,“没有呀,要么昨天孩子哭了,我们帮他擦眼泪时碰到脸了吧?”“哦!那我知道了,但我还通知你们三位老师,今天孩子要睡在这里了,睡觉时你们要帮他用尿布的。”又一次不友善的“通知”,但是我们还是耐着性子继续与外婆沟通:“孩子为什么要使用尿布呢?”“他就是有时会尿在床上。”“那好,我们可以帮他换,但是我觉得可能这种情况用尿垫更合适,这样更容易形成孩子排尿习惯。”“不行的,不行的,一定要用的。”外婆非常坚持。“那我们现在试试,你也可以买一块尿垫来,到时我们老师观察一下,多提醒孩子,可能这样对孩子更有利的。”我们一遍遍跟外婆解释着。外婆听着听着,觉得我们老师说得有些道理,因此答应试几天,看看情况。
就这样,从第一天使用尿布到后来渐渐摆脱尿布,我们与外婆的约定也顺利进行着,外婆看孩子也没有尿床,也就没有再说什么。
可是事情也总是有意外的,那天小C不小心尿了一次床,外婆又一次“开枪”了:“这几天,我只能把孩子中午接回去了。你们不愿意给孩子换尿布,我就接回去了。”这个回答又一次让我猝不及防,原本以为与外婆的约定已经达成,而且孩子的确也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似乎我们的努力和付出又一次被否定了。
“小C外婆,不是我们不愿意给孩子换尿布,换个尿布其实比我们让孩子形成排尿的习惯来得更加省心,老师和家长都想让孩子往成长有利的发展,对吗?”外婆倒也肯定:“这对的,但我问你们,那为什么上次孩子裤子尿湿?”“外婆,三周来,在我们的照顾提醒下,孩子才尿了一次床,这是很大的进步,你应该要鼓励孩子,而不是一味觉得换尿布才是好的。”但外婆还是据“理”力争:“他妈妈说了,孩子还小,一定要用的。”“那好,哪天我可以和他妈妈再沟通一下,了解一下妈妈的想法,您说可以吗?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好,我们也理解你们的担忧,但是你们也要放心把孩子交给我们,这样孩子才会更好。”基于对孩子的考虑,我们也没有妥协,外婆也还比较爽快,也稍稍理解了我们的心意。第二天,外婆主动跟我们沟通了他们家庭做出的决定:老师,我也跟他妈妈商量过了,我们打算孩子还是睡在这里好。外婆的这个决定我们也舒了一口气,事情总算有些圆满了。
[分析与感悟]
上海外婆的故事中,外婆从不放心地提很多要求以及言语的不客气,到现在能够稍微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并能对老师的建议进行配合。老师积极的态度和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得到老人的赞同。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挑剔的家长,教师有过抱怨、有委屈和不解。在反复思考后,对此类孩子照顾得更细心,更多的是运用自己的智慧、耐心、真诚与家长交流,去感动家长,尽量满足家长的合理要求或者商量对孩子发展更有效的方法。
这件事我们也算暂告一个段落,但是我们与外婆的“故事”还是继续发生着……
沈巷幼儿园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