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今打开《项脊轩志》,未曾查阅任何注释或翻译,便觉察到一股淡淡的忧伤弥漫,再三读之,更是悲涩至极。
归有光说:“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全家其乐融融,何得以悲?“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有这样一个温柔慈爱、爱子心切的母亲,何得以悲?“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有人在背后默默鼓励,寄予厚望,又何得以悲?
喜,我明白。悲又何来?
细细思考,我想他真正悲的不过是自己的无能为力,是每每回到项脊轩的触景生情。昔日的温情有多深,转化为归有光心底的痛就有多深。冷冰冰的墙,空落落的几,沉闷寂静得可怕的空气,沉重得使他透不过气。天空,安静得没有一点风。缓缓坠落的夕阳,渲染出记忆里如晚霞般浓烈的思念。
于是,他开始回忆。悲伤。孤独。
有人说,一个人感到孤独是因为曾经拥有。归有光又何尝不是呢。今晨,你不在,但一墙一地的阳光,又让我想起了你。眼前的一切、一切无不让过往显得更加弥足珍贵。这样想来,他定是越“冥然兀坐”,越觉“多可悲”了。
茨威格曾在《昨日的世界》中说道,抱定了一种以为能阻止任何厄运侵入自己生活的深刻信念,便会产生一种巨大而又危险的自负。归有光纵然要面对无尽的黑暗,也要追逐心中的理想。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告慰曾经深爱自己的亲人,渴望忘却这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悲伤……
于是,那字里行间弥漫着的,悲亦是喜,喜亦是悲,是喜也是悲。
而我,也似乎慢慢地开始接近文言文,开始触摸那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
朱家角中学 张越